2010年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12日在北京市西城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西城区人民政府区长  张建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西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推动区域科学发展的重要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区政府按照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要求,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依靠全区各方力量,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圆满完成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各项任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精心组织、广泛发动,高水平完成国庆筹办和服务保障任务

按照全市国庆工作的统一部署,区政府积极借鉴奥运筹办的成功经验,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动员社会力量,以最佳的精神面貌和最高的工作标准完成国庆60周年各项任务。

建立统一高效、执行有力的指挥体系。成立区国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和指挥部,明确职责分工,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专项工作优势,强化街道对属地的统筹管理,确保各项工作深入、扎实、有序推进。利用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和现代化通讯手段,完善联合办公、集体会商、部门联动、现场调度工作机制,提高精确指挥和快速决策能力,各项活动衔接紧密、运行顺畅。广泛宣传发动,赢得全社会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形成了办好国庆活动的强大合力。

高标准组织实施国庆重大活动。准确把握国庆各项活动的特点和要求,发挥区域共建优势,强化部门工作合力,科学严谨地做好各项活动的组织工作。全区80余所学校、2万5千余名师生刻苦训练、精益求精,出色完成天安门广场中心区少先队员迎国旗、广场背景组字、七色光鼓号队行进表演等重要任务,以最佳的表演效果赢得全社会的高度评价。驻区单位、高校、区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群众圆满完成群众游行、广场联欢和游园活动,展示了全区人民良好的文明素质和精神风貌。广泛开展”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举办西单60年变迁等系列主题展览和”西城区友好城区迎国庆文化交流周”等活动,全面展示西城区发展成就,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

高质量完成重点工程和环境建设任务。区政府充分认识西长安街道路拓宽拆迁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强化大局意识,加大组织推进力度,首次尝试参照市场评估价格确定补偿标准,顺利完成473户居民、19家产权单位的拆迁任务,确保了项目用地按时交付。对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周边进行综合治理,完成北海等7个公园周边环境整治,精心做好以”普天同庆”为主题的城市景观布置,营造了整洁靓丽、喜庆欢乐的节日氛围。

圆满实现”平安国庆”目标。加强区、街两级维稳专门机构建设,健全大维稳工作格局,发挥信访工作在了解社会诉求、帮助解决问题中的积极作用,完善多层次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强化专群结合、群防群控,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加强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等重大活动和焰火燃放的安全保障,确保国庆各项活动安全顺利,群众安全感不断提高,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加强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集中整治,全面排查各种安全隐患,做好应急指挥、通讯保障、环境维护、交通疏导等工作,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实现城市安全运行。

二、积极应对危机挑战,努力挖掘发展潜力,区域经济实现平稳发展

认真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紧紧抓住关键项目和重点环节,大力推动高端产业功能区建设,巩固产业发展优势,实现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510亿元,同比增长10%;完成三级收入2249.84亿元,同比增长19.49%;完成区级财政收入152.17亿元,同比增长6.3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30300元,同比增长8%。

坚持挖掘存量与扩大增量并重,高端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把金融主中心区建设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全力推动月坛南街、35中新址等拓展项目的拆迁工作,积极推动存量资源整合置换,吸引国家开发银行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国投财务有限公司、上海银行北京分行等26家股权类、资产管理类及地区分支金融机构入驻。落实德胜科技园产业定位,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新认定102家资产千万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引进中国林权交易所等重点项目落户,德胜科技园承载高端产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坚持投资拉动与消费拉动并重,区域经济实现稳步增长。充分发挥投资对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升城市品质的促进作用,扩大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利用市、区两级重点项目”绿色审批通道”,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达到140亿元。高度重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促销活动,完成西单文化广场改造,加快护国寺街等特色街区建设,组织第八届什刹海文化旅游节活动,不断改善商业、旅游、文化休闲消费环境,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预计完成320亿元,同比增长10%,旅游综合收入预计完成113.6亿元,同比增长10%。

坚持优化服务与加强管理并重,为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立足区域特殊的经济结构、税源结构,加强对宏观形势发展变化的分析研判,建立职能部门与街道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加强对驻区中央、市属企业的服务,积极扶持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在信贷担保等方面加大帮扶企业工作力度,全力做好税源挖潜,促进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推进华兴新业、华远集团改制,引导区属企业苦练内功、增强竞争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挥区属国有企业在稳定职工队伍、服务区域发展和群众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高质量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为深入分析区情、科学谋划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三、加大城市建设推进力度,创新工作机制和管理手段,城市面貌持续改善

着眼于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为国庆活动创造良好环境,强化组织协调,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年实现开复工面积357万平方米,竣工68万平方米。

积极推进城市建设,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按照”已批项目抓开工、在施项目抓协调、拟建项目抓前期”的思路,加强部门协调,做好政策衔接,争取群众支持,全力推进34项重点工程建设和8大类59项环境建设任务。高梁桥路、东教场路建成通车,德内变电站投入使用,实施53条道路大中修和2条道路疏堵工程,完成缸瓦市教堂、地铁4号线站区和3个农贸市场周边的环境整治,改造北滨河公园西区等绿地,全区新增绿化面积4.3公顷,金融街片区绿化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实施2万户居民”煤改电”工程,实现文保区全部采用清洁能源取暖的目标,加快淘汰”黄标车”,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年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279天,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76.4%。

创新体制机制,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依据区情特点,按照政务活动区、金融商务区等七类区域的不同要求,探索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的新模式。针对新生违法建设、施工渣土堆积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优化工作流程,依法快速查处,治理城市环境痼疾顽症取得一定成效。组建西直门综合交通枢纽地区管理委员会,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着力改善特殊区域的环境秩序。建立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改造信息化管理系统,引入社会评价机制,不断提高协调、处置和监督能力。加强道路交通管理,推行智能化停车管理模式,着力缓解交通压力。

四、贴近群众需求,提升服务品质,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发展

立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努力为群众提供人文化、精细化的公共服务。

科技教育优势更加巩固。认真落实《西城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规划》,在社区卫生、社会救助等领域实施39个示范项目,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带动作用更加突出,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不断完善教育基础设施,推动小学规范化建设和中小学办学条件达标,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育结构,深化课程改革,积极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活动,创新校外教育方式和艺术、科技等教育形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基础教育的良好传统和深厚底蕴得到进一步巩固,在北京市素质教育综合督导检查中获得好评。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推进社会文化环境净化工程,荣获”第二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区”称号。建立全市首家区级学习型城区研究中心,学习型城区建设稳步推进。

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群众。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深入开展”传承奥运精神、文明重在行动”主题教育活动,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公共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月坛街道三里河一区成为全市首批社区级”全国文明单位”。全面完成”1121″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广泛开展公益性讲座、演出、电影、展览、辅导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经验在全国得到推广。建立全市首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新增11个区级项目,积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构建区域社会化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工作体系,认真落实属地、部门、单位和个人的社会责任,加强防控知识宣传,全力做好疫情监测、医疗救治、疫苗接种等工作。加强公共卫生职能建设,加大中医药和精神卫生工作投入,推进医疗康复病区建设,将区属特色专科医院纳入医疗服务共同体信息平台,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居民对社区卫生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日”活动,深入推进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开展居民体质测试和科学健身个性化指导,引导居民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着力解决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社会保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围绕就业、就医、养老、住房等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问题,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政策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让居民群众生活得到更多实惠。

积极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强化职业素质测评、职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和创业服务等公共服务职能,推动就业服务网络向社区延伸,完善适应区域就业人口特点的政策措施,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援助,做好大学生就业帮扶,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脱零”,全区登记失业率为0.9%。健全劳动争议预防和快速调处机制,积极化解劳动争议,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加快推进社会保险领域改革,对困难群体参加大病医疗保险给予补助,建立城镇老年居民和灵活就业人员门诊医疗费报销制度,在全市试点推行门诊医疗费结算方式改革,全区60万参保人员实现持卡就医实时结算。加强对困难群众的综合救助,在全市率先实施低收入家庭临时救助,共投入救助经费1300余万元,实施各类救助2.6万人次。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和职业技能培训,投入2000余万元残保金改造提升”温馨家园”服务功能。推进45项为老办实事项目,为高龄和生活困难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补贴,开展居家养老巡视和送餐服务,老年人生活更加方便、安心。

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着力推进老旧小区、平房院落居住条件和生活设施的综合改造,实施6285户居民房屋修缮,推进113栋老旧楼房通气工程,完成24条胡同街巷和44个老旧小区环境整治,推广平房院户厕集中保洁模式,群众居住安全性和舒适度得到提高。积极做好保障性住房配售工作,新增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受益家庭6405户。投入专项资金,建设社区商业网点,新增1家社区菜市场、30家便利店,居民日常生活更加方便。

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社会协同治理,社会建设的基础更加巩固

加大社会建设统筹力度,不断优化社会组织体系,完善社会服务功能,提高公共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基层组织和社会力量推动社会建设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积极扶持培育社会组织。组建西城区企业联合会、社会组织联合会、社会工作者联合会和志愿者联合会,加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和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建设,建立楼宇社会工作站,社会建设的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设立1000万元社会建设专项资金,对社会组织承担的公益类、便民类服务项目给予补贴,支持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成立社会组织孵化中心,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深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制定《关于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的工作职责,初步形成责任共担、协调共治的社区建设机制。完成居委会换届选举,公开招录社区工作者,选聘应届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工作,实行居民评议考核居委会制度,发挥楼门院长在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协调社区各方关系中的积极作用,社区自治水平和服务居民的能力不断提高。加强社区公共资源规划,推进资源合理配置,完成社区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96156″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便民服务体系,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称号。

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科学发展和服务群众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完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机制,加大重点领域的统筹推进力度,落实各项工作职责,不断提高政府工作水平。

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高政府履职能力。按照区委统一部署,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准确理解”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要求和实践意义,深入分析影响和制约区域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在促进企业发展、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帮扶就业困难人员、方便群众就医等方面,解决了一批驻区单位和居民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形成了保障和推动科学发展的11项制度成果,为推动区域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全市统一部署,结合区情特点和工作实际,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园林绿化局、功能街区产业发展促进局、金融服务办公室、对外联络服务办公室等政府工作部门,建委、市政管委、商务局等部门更名并调整职能。通过机构改革,进一步优化了政府组织结构,理顺了部门权责关系,强化了统筹功能街区建设、服务金融主导产业、服务驻区单位、服务群众生活等方面的职能,为推动区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体制保障。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政府行政效能。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在城市管理等方面探索联合、快速、高效的执法模式,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组建新一届政府专家顾问团,在研究重大课题、制定发展规划、论证重大项目等方面发挥专家的决策咨询作用,政府科学决策水平进一步提高。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坚持重大问题与决策向区人大报告、向区政协通报,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并改进落实。加强与代表、委员的沟通联系,实行挂账督办制度,办复人大议案和建议127件、政协提案222件。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全区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和驻区单位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区政府向给予我们支持和帮助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向中央、市属单位和驻区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西城区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清醒地看到全区发展和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区域经济运行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我们对变动趋势的研究还不够,优化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促进各级税收稳定增长的思路和措施还需要完善。二是针对影响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各种突出问题,日常处置不够及时,常态情况下保持城市环境整洁有序的难度依然较大。三是在统筹推进传统风貌保护和改善居民生活方面,办法还不够多,工作创新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四是面对区域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部分政府工作人员的学习能力还不够强,眼界还不够开阔,工作作风、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上述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0年主要工作

2010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巩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要求的重要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的关键之年。准确把握当前形势和发展要求对于做好全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要深刻认识首都新一轮发展的客观要求,抓住发展机遇,明确发展目标,在首都发展大局中走在前列。在成功举办奥运和国庆60周年活动后,北京进入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阶段。同时,首都经济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为推动新一轮发展做了大量的准备,正孕育着新的更大的发展。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以更高的标准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瞄准建设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从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我们要牢牢把握首都谋划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机遇,立足区域功能定位和资源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坚持西城工作的高标准,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努力使西城区成为”人文北京”的示范区、”科技北京”的精品区和”绿色北京”的先行区。

要深刻认识区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发展品质,在更高水平上推动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们坚持依托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功能街区、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但是,区域特殊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城市功能,使我们统筹推进区域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需要破解的矛盾和难题。我们必须处理好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的关系,在巩固总部经济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要素市场、中介机构,延伸金融产业链,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推动传统服务业品质提升,打造经济发展新优势。必须处理好保护传统风貌与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关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彰显历史文化和城市文明的独特魅力。必须处理好高端与低端的关系,针对不同群体在就业、收入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的较大差异,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满足驻区单位和市民的多层次、个性化需求,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要深刻认识实现区域功能的工作要求,优化发展环境,凝集发展力量,增强区域发展的内在活力。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政治、经济、文化功能集中,优质资源丰富,对政府工作的要求非常高。我们要把强化管理作为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坚持以人为本,以市容环境、公共秩序、公共安全为重点,规范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加大管理力度,为驻区单位和市民提供整洁优美、文明有序的城市环境。要把做好”四个服务”作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化服务意识,落实服务责任,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办事效率,在服务中求得更好的发展。要把创新作为促进区域发展的不竭动力,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政府各项工作,在全区形成尊重创新、支持创新、包容创新的浓厚氛围,不断增强区域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新形势新任务对西城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把做好当前工作与谋划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深化对区域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集中各方面力量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全力抓好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要求,按照区委十届十次全会的部署,完善科学发展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深化社会领域改革,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政府自身建设水平,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不断开拓区域科学发展新局面。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财政收入增长8%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以内,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73%。

落实全年工作要求、实现主要发展目标,要着力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资源整合与结构优化相结合,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宏观形势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全区经济增长、财政增收的压力依然很大。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以整合拓展空间资源、吸引优质企业入驻为手段,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加快推进首都金融主中心区建设,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优势。全力推进金融街建设,加快实施月坛南街、35中新址等拓展项目,确保项目建设品质、形象与街区整体规划相协调,启动新的拓展项目,推动更大范围的空间资源优化调整,着力提高金融街对全区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深入研究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规律,顺应金融混业经营、股权交易、投资基金快速发展的趋势,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完善产业促进政策,吸引金融机构总部、地区分支机构入驻和优秀人才聚集。加强金融文化宣传,举办高端金融论坛,扩大品牌优势,提高金融街的国际影响力。

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抓住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有利契机,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等新兴战略性产业,发挥德胜科技园科研机构在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中的特殊优势,促进园区产业定位和各项规划的落实,吸引中国工业设计成果交易中心、北京出版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入驻,增强德胜科技园的创新活力和综合实力。推进金融、科技、创意要素与文化资源的对接,促进新闻出版、设计服务和演出娱乐等优势行业发展,强化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特色。按照都市旅游的理念和标准,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整合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旅游消费。做好西单地区新增大型商业设施的业态引导,扶持老字号企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商业服务品质不断提升。支持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增强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夯实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正确把握支持企业发展与实现税收增长的关系,牢固树立服务企业的意识,主动了解企业发展动态和服务需求,落实各项产业支持政策,依托区域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企业联合会、地区商会、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搭建服务各类企业发展的平台,加强与驻区单位和企业家的沟通联系,切实解决企业困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试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管理,提高国有资产监管水平。继续推动区属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

二、坚持建设现代化城市与保护传统风貌相结合,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立足于扩大内需、优化资源配置、保护传统风貌、改善居民生活,大力推进城市建设,落实《西城区环境建设规划》,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亿元左右,开复工面积23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0万平方米。

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发挥土地资源调查和房屋普查数据的基础作用,积极推动土地使用功能优化调整。紧紧围绕重点功能街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抓好项目审批、资金筹措、拆迁保障等关键环节,全力推进30项重点工程建设。扎实推进12类51项环境建设任务,推动地铁6号线、8号线站区拆迁,实施西内大街、新街口北大街市政道路改造,实施西黄城根南街等31条道路大中修。做好北京图书大厦二期、华能大厦等中央、市级建设项目的服务,发挥重大项目对完善城市功能的支撑作用。

着力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实施西直门东北角环境整治,完成地藏庵等11个老旧小区及3个市场周边的环境综合治理,做好80条街巷胡同环境设施的改造升级,继续实施简易楼解危排险,推进老楼通气和综合修缮,继续推进”一户一水表”改造,努力使居民生活更加安全舒适。认真做好政策性住房保障工作,结合重点工程建设和危旧房改造,进一步改善居民住房条件。

积极探索文保区保护性改造新模式。研究制定《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五年保护发展规划》,深化什刹海历史文化研究,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着力改善居住和交通环境,引导业态调整,加强景区环境和旅游秩序管理,建设一流的人文生态保护区。开展保护区整体改造试点,打造传统风貌特色街区,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实现人口疏解、功能优化和风貌保护的有机统一。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公布第三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实施万松老人塔和银锭桥修缮,积极推动近现代优秀建筑和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

三、坚持解决突出问题与提高整体水平相结合,营造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

巩固扩大奥运、国庆城市管理成果,着力推动城市管理从注重一般达标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从注重重点街区管理向街巷管理转变、从注重突击治理向加强日常管理转变,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服务保障能力。

完善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按照强化统筹、源头治理、快速处置的要求,完善依法管理的制度和流程,在做好重点地区、重点大街日常管理的同时,加大胡同街巷、老旧小区环境管理力度,解决违法建设等城市管理突出问题。积极推进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试点,根据不同街区的城市功能、设施条件和人文特征,明确城市管理的重点,细化管理标准,改进作业方式,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探索中央、市属单位和多元产权主体的社区环境管理模式,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环境、共享城市发展成果的良好氛围。

深入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落实《绿色北京行动计划》,以建设低碳城市为导向,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加大健康城区建设投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全面落实北京市第十六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加强环境质量监测,继续推进”绿色施工”,实施平房区、简易楼清洁能源改造,促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实施白云观绿地建设和西直门外大街等7条道路绿化,新增绿地2公顷,改造绿地5公顷,提高园林绿化水平。积极推行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处理,探索社区生活垃圾收运新模式,筹建固体废弃物中转站,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实施12.8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大节能产品推广应用力度,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着力完善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综合监管、行业监管、专项监管和属地监管责任,全面推进街道安全生产执法模式,强化社会单位的主体责任,确保公共安全管理落实到位。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排查地下空间和房屋”群租”等安全隐患,强化人员密集场所和高危行业的日常监管,有效防范各类安全事故。优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风险预警、监测评估、信息发布等工作机制,建立城市应急物资储备库,提高应对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深入推进安全社区建设,倡导安全文化,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居民自救互救能力,全面争创”国际安全社区”。

四、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相结合,推动社会事业在更高水平上发展

巩固全国文明城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成果,按照确保公益、促进均衡、提高品质的内在要求,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设施建设,全面提高社会事业的服务能力。

着力提高科技教育发展水平。在群众广泛关注的社区卫生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实施”民生科技”工程,强化可持续发展示范区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使科技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发挥区域科普资源优势,广泛开展科普活动,积极推进创新型科普社区建设,提高市民科学素养。以优质均衡发展为导向,推动基础教育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继续推进学校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名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和校际协作,巩固和扩大教育优势。进一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扩大办园规模,提升办园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丰富社会大课堂活动内容和形式,将德育工作全面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稳步推进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发挥优秀校长、教师和专家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校长队伍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队伍职业化发展,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深入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加强社区教育,争创北京市学习型区县建设示范区。

推动区域文化蓬勃发展。深化文明城区建设的内涵和品质,加强以公共秩序为重点的城市公共文明建设,大力开展”爱首都、讲文明、树新风”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建设,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加强国防教育,突出文化双拥特色,不断提高双拥共建水平。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充分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扶持群众文艺团队和文化精品创作,强化”西城之春”艺术节、”景山合唱节”等文艺品牌,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和节庆活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市民的文化修养。

不断提高居民健康水平。落实北京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加快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科等公共卫生职能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做好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防治工作,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构建以区域医疗中心为主体、专科医院和康复病区为支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努力为群众提供方便、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稳步推进区属公立医院改革,建立政府投入补偿机制,完善质量监管评价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认真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完善人口动态监测系统,提高预警预测能力。加强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积极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推进体育资源共享,扩大科学健身个性化指导服务覆盖面,培育健康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五、坚持改善民生与促进社会和谐相结合,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促进和谐为目标,完善工作体系,改进服务方式,满足群众各方面的利益需求,使广大群众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

努力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建立统一的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强化就业服务功能,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认真落实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和新增劳动力就业工作,帮助困难群众就业。加强《劳动合同法》宣传培训,积极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单位创建活动,有效预防和化解劳动纠纷。建立困难群体参加大病医疗保险长效帮扶机制,实施区属机关事业单位公费医疗改革,全面推进参保人员持卡就医实时结算,试行社会保险网上办理。切实加强社保基金监管,确保资金运行安全。大力弘扬扶贫济困的良好社会风尚,完善区、街、居三级捐赠网络平台,用好慈善捐赠资金,加大社会综合救助力度,准确掌握困难家庭的贫困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救助工作。认真落实北京市九项养老助残政策,增强机构养老服务能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和助残事业,努力为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基层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推动街道、职能部门公共服务大厅与社区服务站之间的工作衔接,完善社区基础信息库,夯实社会管理工作基础,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加细致周到的服务。强化街道的统筹协调作用,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扩大辖区单位和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注重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提升和谐社区建设水平。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加大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完善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要形式的财政投入机制,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在承接公共服务项目中发展壮大。健全社会工作者管理和激励机制,做好社会志愿服务引导和项目开发工作,壮大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切实做好侨务工作和对台工作,广泛凝聚社会建设合力。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落实”五五”普法规划,紧密结合区情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意识,营造理性、守法、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组建西城区律师协会,推进49家示范公益法律服务室建设,积极开展法律援助。认真做好信访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推进行业、社区调解组织建设,健全利益协调和沟通机制,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深入推进”平安西城”建设,完善维稳长效工作机制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确保区域安全稳定。

六、坚持依法行政与强化服务相结合,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巩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积极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加大政府管理创新力度,切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着力提升依法行政水平。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完善协调配合机制,改进执法方式,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解决管理难题。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及时主动公布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政务信息,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严格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认真听取区政协对政府工作的意见,主动接受人大、政协以及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监督。加强与代表、委员的沟通联系,提高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质量,切实抓好工作落实。

着力增强行政服务效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把财力重点投向民生保障、环境改善、社会事业等公共领域。充分发挥区综合行政服务中心作用,完善服务功能,优化工作流程,为驻区单位和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积极落实北京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计划,探索无线网和物联网在政务领域的应用,加强专业信息系统建设,扩大政务资源共享,提高网上公共服务质量。

着力加强政风建设。强化学习意识,紧密结合区情实际,优化知识结构,拓宽宏观视野,推动工作创新,更好地适应首都和区域发展要求。强化为民意识,贴近驻区单位和居民需求,多办顺民意、暖民心的实事好事,提高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强化责任意识,立足全区发展大局和部门工作职责,增强工作主动性,狠抓责任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强化廉洁意识,坚持节俭办事,做好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加大源头预防腐败的工作力度,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推动廉政勤政建设,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更大的工作热情谋划和推动区域发展。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工作,对西城区当前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锐意进取,高质量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为推动西城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而努力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1. 金融主中心区

2008年4月30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京发[2008]8号),首次提出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并提出”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的总体空间布局。其中,”一主”是指金融街作为首都金融主中心区;”一副”是指北京商务中心区作为首都金融副中心区;”三新”是指海淀中关村西区、东二环交通商务区、丰台丽泽商务区作为新兴金融功能区;”四后台”是指海淀稻香湖、朝阳金盏、通州新城、西城德胜作为四个金融后台服务区。

2. 学习型城区

是指以教育与学习主导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城市发展的现代化城区,是不断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主动学习和教育的社会化、社会的教育化的城区,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逐步实现市民工作的学习化、学习的生活化、工作的生活化和工作、学习、生活一体化的城区。

3. “1121”文化设施建设工程

是指每个街道建成1个街道文化站、1个社区教育学校、2个街道级图书馆和1个社区数字电影院。

4.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2007年满汉全席烹制技艺、天福号酱肉制作技艺等22个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岔曲、京派内画鼻烟壶等7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孙氏太极拳、京派剪纸、泥塑彩绘脸谱等11个项目列入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 医疗服务共同体

是指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德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展览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试点,基于信息化平台支撑,在人才培养和预约检查、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等方面进行合作的医疗服务新模式。2009年把共同体模式推广到辖区护国寺中医院等4所二级专科医院和全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从”一点对多点”到”多点对多点”的区域医疗资源合作,使群众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6. 体育生活化社区

是一种全新的社区体育概念,最终目标是把体育健身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体育健身成为衣、食、住、行之外的第五生活要素。创建体育生活化社区工作,是在政府的引导下,以提高社区居民整体素质为目标,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发挥团队作用,营造健身氛围,逐步形成覆盖各类人群的多渠道、全方位、组织化的社区全民健身体系,促进社区居民文明生活、科学健身。

7. 温馨家园

是指为满足残疾人特殊需求,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依托本地区内公共活动(服务)中心建立的以各类残疾人为服务对象的综合性活动和服务载体。温馨家园的主要服务内容包括:就业培训及就业服务、职业康复、医疗康复、物质帮助、信息咨询、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等。

8. “96156”服务平台

是指社区公共服务呼叫热线信息交换和服务平台,即通过有效沟通社区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整合社区内各类服务资源,对其提供的服务加以引导规范和管理监督,进而为社区居民生活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

9. 世界城市

是指具有世界影响力、聚集世界高端企业总部和人才的城市,是国际活动召集地、国际会议之城、国际旅游目的地,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

10. 物联网

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并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最终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11. 低碳城市

低碳是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城市是指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

12. 健康城区

是指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并持续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能够互相支持的城市(WHO-1994年)。建设健康城市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一项全球性行动战略,旨在推动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困扰人类健康的问题。西城区于2004年引入健康城市理念,启动健康城区建设工作。2007年12月被全国爱卫会确定为10个全国建设健康城市(区、镇)试点之一。

13. 绿色施工

是指在建设工程施工阶段,严格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设计要求,通过建立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政策,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施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健康水平,保护施工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14. 安全社区

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89年第一届世界意外事故与伤害预防大会上提出的概念,是以人人享受安全、人人享受健康为原则,以预防各类伤害为理念,以涵盖生活、工作、环境等诸多领域为内容的一种先进安全管理理念。安全社区标准有九个方面的工作内容:交通安全、工作场所安全、公共场所安全、用水安全、学校安全、老年人安全、儿童安全、家居安全和体育安全。2005年7月,西城区启动安全社区创建工作试点。到目前为止,西城区7个街道全部被认定为”全国安全社区”,其中金融街街道、月坛街道、展览路街道荣获由世界卫生组织命名的”国际安全社区”称号。

15. 北京市九项养老助残政策

2009年11月1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民政局市残联关于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办法的通知》, 出台了9条惠及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相关政策,主要包括:1.建立万名”孝星”评选表彰制度;2.建立居家养老(助残)券服务制度和百岁老人补助医疗制度;3.建立城乡社区(村)养老(助残)餐桌;4.建立城乡社区(村)托老(残)所;5.招聘居家服务养老(助残)员;6.配备养老(助残)无障碍服务车;7.开展养老(助残)精神关怀服务;8.实施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9.为老年人(残疾人)配备”小帮手”电子服务器。该办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16.”枢纽型”社会组织

《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以共青团组织、工会、妇联、科协等人民团体为骨干,确认一批”枢纽型”社会组织,在现有人民团体业务覆盖不到的领域,通过改造、提升、新建等形式,构建一些新的”枢纽型”社会组织。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授权其承担业务主管单位职责,对相关社会组织进行日常管理、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其枢纽作用,使之成为党和政府与社会各界群众广泛联系的桥梁纽带;充分发挥其龙头作用,将性质相同、业务相近的社会组织联合起来,进一步形成合力、促进共同发展。

来源: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