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绍敏在苏州市营商环境创新大会上的讲话

(2020年3月28日)

我们刚刚经历了不平凡的2020年开年。疫情突如其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打赢这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全市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形势风云变幻,总书记、党中央的决心坚如磐石,瞄准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市上下坚定不移、志在必得;保持发展定力,加快构建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发展秩序,全市上下日夜兼程、分秒必争。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一座城市,会随随便便成功。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今天我们召开全市营商环境创新大会,具有特别深远的意义,必将在苏州又一个火红年代,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个会议是年初市委、市政府计划当中的。1月3日,我们召开了开放再出发大会,提出苏州要增强城市的“五个功能”,就是以开放推动创新发展,提升苏州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以开放促进产业转型,提升苏州的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以开放强化有效投入,提升苏州的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以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苏州的各类要素虹吸功能;以开放塑造城市品质,提升苏州的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围绕这“五大功能”,围绕开放再出发,市委、市政府确定今年是营商环境创新年,一季度要推出苏州营商环境3.0版,今天这个大会正式发布了相关政策意见,标志着这项工作一环套一环加快推进。围绕提升“五大功能”,我们重点在做三个生态。一是创新生态。一个城市、一个企业如果不以创新为发展的动力,是没有希望、没有前途的。所以我们围绕创新做了大量的工作,从瞄准国家级标准筹建姑苏实验室,到整个创新体系的完善,到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全市去年突破7000家,今年确保9000家、力争10000家),都在积极地推进。但最重要的是建立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我们正在努力研究形成一个宽容失败的创新政府绩效评估、宽容失败的创新金融资本支持、宽容失败的创新综合协调服务、宽容失败的创新社会文化氛围。一个城市的创新生态特别好,创新资源要素就会在此充分集聚,就一定会成为一座创新型城市。无论是美国的硅谷还是今天的深圳,对我们都是很大的启示,这不是简单的创新政策叠加,而是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二是产业生态。致力于产业链最完整、供应链最安全、价值链最高端,围绕重点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努力做到技术创新支撑最好、公共平台服务最好、人才培养机制最好、资本金融聚焦最好、产业政策体系最好。特别是围绕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主导产业,不断去梳理、不断去形成我们的优势。疫情背景之下,我们对产业链更加呵护,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一方面,要让我们的产业链垂直整合有更强的竞争力、更强的优势;另一方面,也依托产业链努力找到疫情后经济发展的新机遇。过去有人认为苏州的产业是加工的产业,去年我们邀请蓝迪智库来作了一个调研,黄奇帆等同志的结论是苏州的加工产业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加工贸易,过去的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我们的加工贸易已经形成了自我配套的产业链,高的已经达到80%~90%,低一点的也有50%。这是一个非常强的产业基础,我们一定要更好地把产业生态做出来。三是亲商生态。就是营商环境,就是要真正形成“一切为了投资者,为了投资者的一切”的发展环境,真正形成“亲商、安商、富商”的浓烈氛围,真正让投资者在苏州“最舒心”。开放再出发大会提出了一个总纲,下面就是要回答怎么把它做到位的问题。如果我们把创新生态做得最好,把产业生态做得最强,把亲商生态做得最优,再把市场生态做得最公平,苏州发展的竞争力就永恒存在,就可以真正做到“一直被模仿、永不被超越”。

刚才,李亚平同志就“营商环境创新年”作了全面部署,我完全赞同。五个部门和板块负责人作了交流发言,讲得也很好。下面,我简要讲三点意见。

一、苏州创新营商环境,必须做到持之以恒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可缺少。作为一个普通的地级市,苏州能够在改革开放中脱颖而出,关键的一条就是营商环境。

我们敢于“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苏州最擅长的,就是在充分领会中央精神的前提下,自加压力、挑战极限。从全国第一个自费开发区、第一个两国政府间合作的工业园区,到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遍地开花,再到现在积极争创“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示范区”,更好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总体布局,苏州总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干成一些石破天惊的事情。这就是外界对苏州的印象,也是很多投资者选择苏州的理由。

我们精于“把能做的做到极致”。对苏州来说,不存在“可做可不做”,只有“能否做到最好”。只要是在权限范围内的事、只要是有助于企业发展的事,我们都会不遗余力、做到极致。从全国第一个“一站式”服务中心,到现在全市基层“一网通办+全科服务”,这一系列改革就是要让企业和群众享受到的服务更优质、更高效、更便利。这充分体现了苏州干部“有精气神、干精细活”,把能做的都做到极致。

我们善于“把小细节干出大效应”。决定一座城市高度的不只是高楼大厦,更重要的是企业和市民对这座城市的感知温度。我们在全国第一个提出“亲商、安商、富商”理念,这不是甜言蜜语的“口头告白”,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用一件件小事、一个个细节向市场主体、向人民群众付出的“真心行动”。去年11月2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市委、市政府建立了月度沙龙、微信群联系、信息直报等“三项制度”,让企业家的意见、诉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听得到”“看得到”“办得到”。我们做这些事,就是要向全中国、全世界宣示,苏州最舒心的营商环境,“不要我觉得,只要你觉得”。

40多年的实践证明,“最强地级市”的硬实力背后,是营商环境的硬功夫。一代又一代苏州人重实干、优服务、求实效,一棒接一棒地干着这项永无止境的工作。这些事我们过去做得不错,现在正努力在做,今后一定还会做得更好。

二、苏州创新营商环境,必须坚持挑战极限

服务企业“三项制度”运行5个月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与785名企业家直接对话,收到了25份直报信息、262条意见建议,我和亚平市长作了30多条批示,这些都为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2020》提供了最真实的“政策蓝本”。在年初召开的苏州开放再出发大会上,我们向全球郑重发布了“苏州最舒心”营商服务品牌和“4S”国际版营商服务品牌(Supreme Service, Super Suzhou)。我们打造的营商环境,决不是仅供参观的“样板间”“小盆景”,而是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地方,市场主体都能享受到的“大环境”“大生态”,就像汽车4S店一样公开透明,像五星级酒店一样标准可靠。我们就是要用“最舒心”的“至高服务”,来赢得“投资中国、首选苏州”的口碑,与所有信任苏州、青睐苏州的投资者一道,共同打造“超级苏州”。

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挑战极限,营造稳定可靠的预期,确保来苏州投资“最舒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各地各部门要把法治诚信作为苏州营商环境的“最硬内核”来打造,加快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估体系,坚决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组建企业法律服务团,为企业做好“法治体检”,让企业维权有途径、有能力、有保障,等等。这次我们的营商环境3.0版第一点讲的就是法治环境,系统地用法治环境去保障投资者的权益,给投资者更稳定的预期,来做到投资苏州最舒心,这在各地推出的营商环境新举措中还不太多。我们要打造最诚信的政府,作出的承诺一定兑现,出台的政策一定落实,制定的制度一定不折不扣执行到位。疫情期间,市委、市政府依然通过视频,如期召开每月一次的企业家沙龙,这就是一诺千金、说到做到。同样是在疫情期间,市委、市政府抓紧制定完善了“开放再出发”30条政策实施细则,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开放再出发”30条,不是一时轰动就结束了。我们反复研究打磨,不断深化落实,出台的细则聚焦每一条政策怎么落实,包括找谁办、怎么办、什么标准办,都一一兑现。各级各部门都要拿出实际行动向全球投资者释放出强烈信号: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苏州的营商环境决不会受短期形势影响;大胆投资苏州、加码苏州,永远是最正确的选择。

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挑战极限,打造透明高效的流程,确保到苏州办企业“最舒心”。这次我市营商环境创新行动中,推出了不少全国首创、全国领先的政策措施,占比超过了50%。各地各部门要持续对标国际国内最高服务水准,砍掉一切不必要的环节和程序,让来苏州投资就像网购一样简单,只需要一张网,就能实现一键解读、一环响应。疫情期间,我们拓展了开放创新合作热力图的咨询洽谈功能,做到招商“屏对屏”、不掉线、不降温。接下来要进一步优化“客户体验”,让广大投资者考察苏州、投资苏州更加便捷高效。要用大数据赋能营商环境,依托“互联网+营商”中台,通过智慧政务联通全市上下、联动线上线下,打造“苏州服务24小时不打烊”的品牌。

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挑战极限,提供增值超值的服务,确保在苏州做实业“最舒心”。苏州不仅有优质的服务环境,还有良好的产业生态和巨大的合作机会,这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增值超值的服务让广大投资者深信,在苏州做实业,得到的永远比其他地方“更多一点”,比想象的“更多一点”。要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发展需求,超前谋划、精准发力,把能办的全都提前办好,把围墙外的事全部包办到位,让企业心无旁骛做好主业、做强实业。比如这次推出的“产业定制地”模式,就是在“标准地”的基础上,进一步精准强化地块条件和企业需求之间的衔接,让企业“按图索骥、拎包入住”,拿到以后就能开工,这也是最能提高效率的探索。各地各部门都要开动脑筋,创造更多类似的做法。我们明年还要推出营商环境4.0版,每年都要出升级版,把更多的创新固化为制度,把更多的探索变成营商环境优化的新进步。我们要致力于打造最好的产业生态,最近在筹备4月份召开“全球产业链对接大会”,线上线下结合,进一步加强产业链招商,推动我市产业链不断提档升级,让企业投资苏州不必为发展空间、资源要素、产业配套担忧。比如,省委娄勤俭书记多次提到,爱立信南京工厂受疫情影响,国外的配套联系不上,找来找去最后在苏州找到了替代。我们全球产业链配置,既要吸引人家来投资,更加充实丰富自己的产业链;也可以通过我们的产业链和别人的产业链去对接,不光是招商招进来,而且把客户对上去,产业链对接大会就是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我们转型升级的一个契机,比如有些跨国公司的名牌产品,我们还没有进入到它的配套当中,但实际上这些配套我们都有,为什么?人家的出价很高,标准也很高,这个时候我们的企业就要转型,让产品的质量达标,能够进入其中。我们苏州的干部,就是要通过多一分周全,让企业少一分操心;用营商服务的“提前量”,换取企业感受的“刚刚好”。

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挑战极限,强化持续升级的保障,确保留苏州创大业“最舒心”。苏州的营商环境只有“升级版”,没有“终极版”,一定是紧紧围绕企业反映的“高频事件”,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持续优化升级。全市各地各部门的“一把手”,要把营商环境体验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使亲自走流程、办业务、找不足成为一种工作习惯,围绕一个问题、再造一个流程、创新一个机制,以重点问题的攻坚突破带动全局的优化提升。在疫情防控的各个阶段,市委、市政府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全国率先出台苏“惠”十条、苏“惠外”十二条、苏“惠农”十条、苏“惠服”十条等差别化支持政策,和全市企业一起共渡难关,特别是率先出台的苏“惠”十条得到了国务院三位领导同志的首肯,获得社会的一致好评。接下来,我们还要在惠企政策的精准度和覆盖面上下更大功夫,让每一个来到苏州的企业、每一个来到苏州的人才,都能获得最贴切的服务、最舒适的环境。

三、苏州创新营商环境,必须勇于自我革命

本月初我们召开了全市作风建设大会,提出了大力传承弘扬“三大法宝”、坚持不懈狠抓落实和大胆改革考核评价体系的明确要求,这些都与营商环境建设息息相关。全市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苏州形象”的理念,自觉做营商环境的守护侠、促进派,奏响“你投资、我服务、共发展”的协奏曲,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要扔掉思想上的包袱,该怎么服务就怎么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我市已经全面实施激励干事担当“1+5”制度体系,还出台了《审计发现问题容错纠错操作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让大家卸下包袱、打消顾虑。刚才部门和板块发言中提到的工作举措,有些有创新,有些是我们过去的“看家本领”、但是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比如刚才常熟讲的,否决事项要有一个“领导审签制”,一线的窗口、一线的办事人员,不要轻言不能办,要多想想怎么办,吃不准的事可以商量着办。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简单化、模式化,而是要更多地深入研究、分析、判断。过去我们在这方面教训不少,包括产业政策,包括围绕产业政策制定的配套政策,有的时候领会不深刻,有的时候把握不精准,有的时候方向也有偏差。所以我们要把包袱甩掉,要深入学习、深化研究,不能因为一个轻易的、简单的否决,影响苏州的发展。上善若水,我们要构建起像水一样纯净的新型政商关系,以水的灵动填补政策和需求之间的缝隙。党员领导干部要恪守法纪红线,秉持公正标尺,理直气壮地在阳光下与企业家交往。只要企业遇到困难,我们就要心底无私地为企业“排雷”;只要企业发展需要,我们就要心清如水地为企业“站台”。苏州是一个被对标的城市,我们今天出台了3.0版,虽然有不少全国首创、全国领先,但政策是没有知识产权的,大家都可以来学。那苏州怎么办?有一条最重要,就是要真做、实做、坚持做、创新做。人家一阵风,我们不断线;人家搬过去,我们再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立于潮头。最怕的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政策出来了,我们自己不落实、不到位,人家做得有模有样,那就是我们最大的损失。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清醒。功夫不在纸上,功夫在手上。苏州的政策就是要100%落实到位,这既考量我们政策决策的水平,也考量我们政策落实的能力。

要找出工作中的梗阻,该怎么打通就怎么打通。要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营商环境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做优做实“互联网+政务服务”,完善政务数据全口径统一汇集、共享、应用机制,打破“信息孤岛”,拆除“数据烟囱”,抛弃“部门分割”,突破“中间梗阻”,通过最大限度的数据共享,实现实时性海量数据的充分应用,打造大数据时代营商环境的“苏州样板”。通过深化改革、持续改革,实现政府部门价值追求的精准趋同,打造开发再出发营商环境的“苏州效率”。打破“中梗阻”,既有数据分散带来的“梗阻”,也有部门分割带来的“梗阻”,还有最典型的“中间梗阻”,这些都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要交出口袋中的权力,该怎么整合就怎么整合。优化营商环境是一场自我革命,必须要刀刃向内、刺刀见红。只有动一批人的“奶酪”,才能成就所有人的“舒心”。市委、市政府已建立营商环境“通报制”,还设立了“曝光台”,并将这项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核。我们将每季度通报损害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可以是企业举报、市民反映,也可以是暗访发现、记者采访当中获得的信息。查实以后,影响营商环境的,都要公开通报,对被公开通报且整改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要坚决给予严肃处理。营商环境是全社会的事,是一切与企业发展有关的事,苏州每一个市民、每一个单位、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区域,都是营商环境,谁给苏州营商环境拆台、抹黑,市委、市政府就让他下台、把他拉黑。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局限,建立健全多层次横向联动机制,把该放的权彻底放出去,把该减的事项坚决减下来,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要牢固树立与“市”俱进意识,打破狭隘的利益观,建立健全平等合作、互惠互利的市场生态,把垄断的功能彻底市场化,把过高的收费彻底合理化,以“中介”“特许经营”的去官办化“除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优化营商环境不能“单相思”,不能只讲政府部门的放权,一定要把中介机构、事业单位,以及具有特许经营、垄断性质的一些企业,一样放到营商环境中去,和城市共进退、共进步。要做到“四个最少”,就是:坚持用户思维,实现企业、群众办事找最少的部门;坚持争创一流,实现企业、群众办事跑最少的路;坚持问题导向,实现企业、群众办事花最少的时间;坚持互联互通,实现企业、群众办事交最少的材料。这“四个最少”就是我们的决心、我们的努力方向,对于部门来说就是工作的标准、工作的追求、工作成绩的显现。

以营商环境为代表的制度供给,正成为当下和未来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一定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苏州寄予的厚望,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持续创造新的制度优势,以营商环境的最优带动投资创业的最热,让苏州这座开放的城市始终行稳致远,永远活力四射。

来源:江苏太仓港口管理委员会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