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1998年1月8日在河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河北省省长 叶连松

各位代表:

我代表河北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及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向建设经济强省和现代化河北宏伟目标阔步前进的五年

从1993年本届政府选举产生到这次大会,已经过去五年。这是河北发展史上很不寻常的五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我省同全国一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期间,我们经历了思想的不断解放,不仅要打破旧观念的束缚,还要逐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经历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的深刻变革,不仅要加快改革步伐,还要妥善处理利益关系调整中的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经历了连续几年通货膨胀带来的巨大压力,不仅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还要积极推进改革与发展,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经历了连续两年发生的洪水和干旱等严重自然灾害,特别是在1996年遭受历史罕见的特大洪灾情况下,不仅要保证京津及国家重要设施安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还要按照既定部署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所有这些,都是对我们在复杂形势下驾驭局势、推进改革与发展能力的重大考验。五年来,我们牢记肩负的历史重任,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河北省委的领导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省各族人民,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战胜了重重困难,经受住了种种考验,胜利完成了“八五”计划和“九五”前两年的年度计划,创造了建国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好水平,使河北大地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可以说,这五年是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五年,是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五年,是我们朝着建设经济强省和现代化河北宏伟目标阔步前进的五年。

我们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省的宏伟目标,集中精力推进现代化建设,经济增长连续五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社会生产力和综合经济实力上了一个新台阶。建设经济强省,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本届政府全力为之奋斗的目标。五年来,我们全身心地投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朝着这一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这五年,全省经济发展改变了长期低而不稳的状况,步入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五年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递增14.5%,超过了全国平均增长速度,高于上个五年年均增速4.2个百分点,总量与人均指标分别于1994年和1996年提前实现了翻两番,在全国的位次前移。199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3950亿元,人均达6073元,分别比1992年增长96.7%和89.6%。财政实力增强,按新口径计算,1997年全部财政收入完成338亿元,按可比口径比1992年增长2倍。由于正确把握了调控力度,既保持了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又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前几年,全省社会商品零售物价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曾一度在高位运行,1994年涨幅分别高达21.4%和22.6%,1997年回落到2.1%和3.5%,实现了我们多年来宏观调控追求的“高增长、低通胀”目标。这五年,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1997年达到760亿元。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加强,粮食生产自1994年突破2500万吨大关后,连年保持稳定增长,1996年在遭受特大洪灾的情况下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1997年虽然发生罕见的严重干旱,总产仍达2746.7万吨。五年全省粮食总产达1.3亿吨,相当于上个五年的1.2倍。其他农产品除棉花减产外,油料和肉、蛋、奶、菜、水产及干鲜果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乡镇企业发展较快,1997年营业收入和上缴税金分别比1992年增长5.5倍和4.4倍。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7%,1997年达到1927亿元。通过大力推进“三改一加强”,广泛开展学邯钢活动,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1997年全省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实现利税分别比1992年增长1.9倍和1.7倍。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2%,1997年达到1263亿元。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年均24.1%的速度递增,城乡市场繁荣活跃。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金融保险和旅游等各业也都保持了快速发展。

我们精心致力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加大攻坚力度,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较大步伐。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靠改革求发展,靠改革解决经济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和困难,靠改革为经济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这期间,全省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由过去侧重突破旧体制向全面建立新体制的迈进,由注重单项改革向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转变。按照“抓大放小”的战略性调整方针,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革的范围从国有工业企业扩展到建筑、交通、商业、粮食、外贸等各个行业的国有企业。省政府确定的212户试点企业全部完成了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其中162户已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基本框架。全省大型支柱性企业集团已发展到29家,实行跨地区强强联合的渤海水泥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已挂牌运营。全部国有小型企业和50%以上的城镇集体企业实现了多种形式的放开经营。积极推进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展开。全省较规范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到4620家,其中上市公司已达19家,从社会直接融资94.8亿元。加快了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管理、市场体系建设和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国家批准的石、唐、邯、保、秦等五个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已覆盖所有城镇职工。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95%。石家庄市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已经启动。省和设区市两级均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对大型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实行了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全省各级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发展较快。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进展顺利。认真组织实施了计划、财税、金融、外贸、投资、价格和流通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宏观调控得到加强和改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顺利实施了市地合并、衡水地改市和撤区并乡扩(建)镇等重大行政体制改革,全省乡镇由3202个撤并为1970个。全面推行了国家公务员制度。

我们全力实施两环开放带动战略,抓合作、促交流,对外对内开放不断向宽领域、多层次和纵深方向发展,以“两环”为重点的全方位开放格局开始形成。我省对外开放起步较晚,到1992年,全省累计利用外资为9.1亿美元,外贸出口总值一直徘徊在15—18亿美元之间,对内开放也处于较低层次。五年来,我们充分发挥“两环”优势,有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广泛借助外力加快河北发展,全省对外对内开放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我省已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利用外资的合作伙伴发展到近80个国家和地区,外商投资领域由一般加工工业扩展到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高科技产业,一些国际知名大公司已开始投资河北。五年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59.1亿美元,是1992年以前累计利用外资的6.5倍。到去年底共建成投产“三资”企业2850家,是1992年以前的14年总和的5倍。外贸出口连续迈上新台阶,1994年突破20亿美元,1995年超过30亿美元,1997年达到39亿美元,是1992年的2.2倍。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由1992年的53%提高到1997年的70%以上。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也取得了一定进展。通过与全国各省市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对内开放出现了崭新局面,特别是成功地进行了同京、津、沪的高层互访,建立了稳定的经贸合作关系,推动了全省对内开放的广泛开展。五年间全省累计引进经济技术合作项目7147项、资金205亿元、人才4.1万人次。

我们坚持以缓解瓶颈制约为重点,切实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一大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后续能力增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长期困扰着我省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五年来,全省各级各部门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力量,投入了许多精力,取得了明显成效。这期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年均37.2%的速度增长,共完成重点建设项目173个,是改革开放以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最快的时期。原材料工业,改扩建和新建了邯钢、冀东水泥、耀华玻璃、保定化纤、唐山义龙粘胶等一大批重点企业,产品生产能力显著提高,钢产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由1992年的全国第六位跃居第三位,水泥、玻璃、化纤等主要原材料产品生产能力也成倍增长。电力建设,新建和改扩建了沙岭子、西柏坡、上安、衡水、秦皇岛等一批大电厂,邯峰、三河等电厂正在抓紧施工。全省新增装机426万千瓦,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1264万千瓦,形成了千万千瓦级大电网,跃上了大机组、高电压、高自动化、远距离送电新台阶,基本扭转了过去因电力供应不足经常拉闸限电、企业不能正常生产、城镇居民生活用电不能保障的局面。高速公路建设,新建的京石、石太、石安、唐津等四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总里程达607公里,居全国第三位。京秦、宣大等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建设。航空和港口建设,可起降世界上各种大型客货机的石家庄民航机场建成通航,结束了我省无民航空港的历史;京唐港作为一类海运口岸实现了国际通航,秦皇岛煤码头四期工程建成运营,跨世纪的黄骅港和朔黄铁路工程已开工建设。通信建设,光缆、微波等传输网络规模迅速扩大,通信卫星地球站建成并投入运行,移动通信、无线寻呼和数据通信快速发展,1997年全省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602万门,是1992年的7.8倍。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石家庄“五桥一环”和地表水厂、唐山引滦供水二期工程、沧州大浪淀引黄工程、保定污水处理厂以及部分城市民用燃气、集中供热等一大批市政公共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

我们全面实施科教兴冀战略,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着力推进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国民素质提高。遵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我们紧紧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开发创新和发展科技进步型企业集团等集中力量组织了攻坚。农业上,重点推广了粮棉大面积增产综合技术、小麦机械精播半精播技术,培育出一批农作物优良新品种,实现了全省主要农作物品种一次更新。工业上,主要推广了生产过程微机自动化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一批新技术。五年来,全省共获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4160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372项、国内先进水平的905项。1997年省级以上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62%,比1992年提高17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92年的37.2%提高到42.4%。从我省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推广了河北农大实行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太行山道路”经验,进行了全省高校整体布局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以河大、工大、科大、理工、农大、医大、师大、经贸等8所大学为骨干,50个重点学科为基础,发挥其他院校及驻冀部属和军队院校作用,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体系构架。目前新组建的院校运行良好。河北工业大学已通过国家“211工程”部门预审,有关建设工作正顺利推进。全省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市、区)达到124个。五年内138个县(市)全部建起了综合性、多功能的职教中心,并形成了一批骨干学校和特色专业。全省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我们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促进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在人口控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围绕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认真贯彻计划生育工作既要抓紧又要抓好的方针,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全省人口出生率几年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7年为13.1‰,比1992年低2.2个千分点。围绕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加强了对各类自然资源的依法开发和管理,重点开展了小煤矿、小铁矿、小金矿等矿业秩序整顿,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资源更新的经济补偿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地质勘查工作取得新成绩。围绕有效地改善环境质量,认真组织实施了“碧水、蓝天、绿地计划”,完成了一批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取缔关停了一大批国家明令禁止的重污染小企业。首都周围绿化、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省会周围绿化及沿海防护林建设取得新进展,全省森林覆盖率由1992年的13.2%提高到了19%。

我们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城乡居民收入增加较快,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始终把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挂在心上,着力抓了小康建设、扶贫攻坚、城市贫困居民和下岗失业职工解困以及再就业工程的实施。在全省已有37个县(市)达到小康标准的基础上,去年又有29个县(市)可跨入小康行列,部分县(市)开始向宽裕型小康迈进。全省贫困人口由1992年的706万减少到244.4万,贫困发生率由13.3%下降到4.6%。这期间累计安排城镇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39.9万人,困难职工基本生活问题正在逐步解决。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加。长期以来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1995年开始改变了这种状况。1997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75元,比1992年增长2.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50元,比1992年增长1.6倍。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12.8平方米和21.5平方米,比1992年增加2.7平方米和3.5平方米。现代通讯设施、交通工具和高档电器用品进入家庭,城市电话普及率由1992年的5.9%提高到了26.5%。

我们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全面推进,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为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在这五年里,我们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入。各级政府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政协、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五年来省政府及各部门向省人大常委会汇报工作71次,办理人大常委会审议和视察意见175件、人大代表建议和意见2153件、政协提案2798件。政务公开在农村较大范围得到推行。省政府报请省人大通过颁布了66个地方性法规,发布了156个政府规章,强化了行政执法、执法监督和司法工作。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不懈地开展了“严打”和各种专项斗争及矛盾纠纷排查,使我省成为全国社会治安状况先进省份。下力量抓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等工作,反腐败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减轻农民负担和治理“三乱”取得明显成效。全面推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文化艺术领域精品迭出,小康文化建设、城市彩色周末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活跃;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省电视中心、经济广播电台、经济电视台、有线电视台等相继建成使用;城乡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反映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大都好于全国平均水平;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双拥”工作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社科研究、新闻出版、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文物、档案、人防和国家安全等各项工作也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刚刚过去的1997年,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而又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敬爱的邓小平同志离开了我们。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邓小平同志遗志,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写下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篇章。我国政府顺利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保持了香港的繁荣稳定;我们党成功地召开了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制定了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基本纲领。这两件大事,极大地鼓舞了全省各族人民,有力地促进了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国民经济稳中求进,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都取得新的成绩。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建设经济强省和现代化河北进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回顾过去的五年,总的看这是河北改革和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全省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巩固和发展了上届政府以来的好形势,政通人和,事业兴旺,社会稳定,人民高兴。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最根本的在于,这些年来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始终坚定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始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大政方针和中共河北省委的部署,密切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战胜困难,开拓前进。这是一条最基本的经验。在工作实践中,我们牢牢把握了以下五点:第一,抓中心、谋全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建设是全党和各级政府工作的中心,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五年来,我们不管在经济环境较为宽松的时候,还是在困难和矛盾较多的情况下,都牢牢扭住发展不放松,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省和现代化河北的总目标,既狠抓当前,又谋划长远,既突出重点,又统揽全局,研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从而实现了全省经济每年都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第二,抓转变、攻难点,坚持靠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摆脱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改变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是解决经济生活中诸多矛盾和难点的根本出路。在经济工作中,我们坚持以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总揽全局,并把两个转变贯穿到生产、建设、流通的各个领域,通过推进体制的转变、机制的创新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速科技进步,促进了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运行质量的不断提高。抓住了两个根本性转变,就抓住了经济工作的关键环节。第三,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正确处理三者关系。我们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目的、改革为动力、稳定为前提,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既不失时机地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又高度重视和努力化解影响改革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这些年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矢志不渝地促进发展、全力以赴地维护稳定中创造的。只有从整体上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才能增强驾驭全局的能力,保证我们的各项事业既快又好地向前发展。第四,抓落实、重实干,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政府的根本宗旨,真抓实干是振兴河北的关键所在。几年来,我们以加快河北发展为己任,把多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政府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每年都列出若干件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和人民群众关心的实事,实行目标责任制,年初公布于众,年底考核检查,并始终把工作的着眼点和注意力放在基层,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确保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求实务实,真抓实干,多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对于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激发全省人民建设经济强省的热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五,抓两手、两手抓,全面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把河北的事情办得更好。因此,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到同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得到加强,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实践表明,精神文明建设抓好了,不但不会影响经济建设,还会促进经济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

各位代表!本届政府任期五年来,完成了省八届人大确定的各项任务。这五年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河北省委的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团结奋斗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河北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级干部,向驻冀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爱国人士,向为河北发展做出贡献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及海外侨胞,向一切支持我省各项事业发展的国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精深加工工业发展不快,需求旺盛的产品开发不足,长期以来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比较突出;经济建设还没有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的含量较低,主要依靠外延发展的倾向仍较突出,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较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在农业增产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增幅减小;部分国有企业活力不足,亏损严重,特别是中小企业问题尤为突出,下岗待业人员增加,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一些职工生活比较困难;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重偏高,应收未收利息较多,金融隐患和风险需要引起高度警惕;贪污腐化、奢侈浪费等现象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仍在蔓延滋长,社会风气和治安状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影响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因素还不少。尽管这些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有些是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中难以完全避免的,但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河北省委的坚强领导,有全省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地努力奋斗,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更大胜利。

二、着眼于实现跨世纪奋斗目标促进全省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

世纪之交的今后五年,是我们全面完成“九五”计划的各项任务,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开始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关系河北以什么样的姿态和面貌跨入21世纪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世纪的到来,我们既要看到经济、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更要看到国际国内环境提供的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在跨世纪的征程中,我们必须勇敢地迎接挑战、战胜困难,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必须按照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要求,统揽全局,精心部署,狠抓落实,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开拓前进。全省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继续贯彻稳中求进的方针,着力解决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两大课题,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全力实施科教兴冀、两环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三大主体战略,进一步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加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步伐,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经济格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合理安排固定资产投资,提高对外对内开放水平,保持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和金融秩序稳定,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切实安排好群众生活,真正走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路子,确保到200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总量翻三番、人均翻两番半,人民生活实现小康,建设经济强省迈出决定性步伐,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力争翻一番半,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把河北建设成为经济强省。

实现跨世纪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要在保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要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和加强农业,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搞好社会保障,在此基础上,改革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要有新的举措、新的突破、新的进展和新的提高。要在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前提下加快经济发展。要充分考虑世界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充分考虑国内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和市场约束明显增强的深刻变化,通过稳定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全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步伐,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根据中共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同志提议,省政府研究提出了《关于〈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修订完善的意见》,确定了调整经济结构、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经济格局的战略性措施,并已经省八届人大第31次常委会审议通过。我们必须集中力量组织好《纲要》和《意见》的实施,切实把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整个经济发展的重点来抓,努力完成以下八项任务。

(一)切实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保证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必须继续坚持以小康建设总揽农村工作全局,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农业“增、转、化”步伐,促进农业再上新台阶。一是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坚持抗旱防汛并重,开源节流并举,突出抓好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平原地区要重点抓好节水,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广泛开展以推广管灌、喷灌、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到2000年使全省节水灌溉面积达到有效灌溉面积的50%以上。张、承等一季作物地区要充分利用浅层地下水资源较丰富的条件,发展井水灌溉。坚持不懈地搞好防洪保安骨干工程建设,提高防洪减灾能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抓好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发展生态农业。继续实施粮食“增百创千”计划,大力发展“吨粮田”,确保全省粮食总产到2000年登上3000万吨新台阶。加强优质棉基地建设,提高棉花单产、品质和效益。建设好蔬菜基地,确保城市“菜篮子”供应。二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合理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名优农产品生产,发展畜牧和水产养殖业。着力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区域化种养基地、“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提高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转化增值程度,并大力推进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服务组织,通过资产联系,使农民同“龙头”企业共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利益,共担风险。三是进一步加大科教兴农力度。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着重抓好“种子工程”,加快国内外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开发,大力普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进一步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逐步改善农业科技推广大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到2000年,全省主要农作物和畜禽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四是积极推进乡镇企业的发展与提高。把加速产品结构调整、推进技术改造、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大力开拓市场、增强竞争能力作为发展乡镇企业的突出任务来抓,深化产权制度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安全生产,努力提高乡镇企业整体水平和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五是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落实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允许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积极稳妥地推进粮棉购销体制改革,落实好国家粮棉收购政策,确保农民增产增收;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规定,坚持不懈地抓好专项治理,确保把农民负担控制在国家规定的限额之内。

(二)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突出抓好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改变我省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和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的状况,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快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产业结构上,围绕形成以精深加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壮大和提高化工(医药)、建材(建筑)、冶金、机械(汽车)、食品五大支柱产业,到2000年初步建成精细化工、化学纤维、抗生素、高档建材、优质钢材、大型输变电设备、液晶及电真空显示器件、饮料酒及软饮料等八大生产基地,五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左右。同时,积极培育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先导产业,加快对纺织、轻工等传统产业的改造。重视发展海洋产业,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以创名牌产品、名牌企业、知名市场、知名产业为目标,大力推进县域特色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在产品结构上,围绕提高我省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保持和创建乐凯牌感光材料、华北牌药品、长城牌葡萄酒等40种全国驰名品牌,力争有20项产品销售额保持全国第一;大力扶持优质板管带钢材、农用机械、电子元器件等40种战略性优势特色产品创名牌,积极培育发展先导产业中20种抢占未来市场制高点的产品。到2000年,使这100项名优产品实现利税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实现利税的比重,由目前的38%提高到60%。在技术结构上,围绕增强企业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支持和鼓励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投入的主体,扎实有效地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工程。着力抓好计算机应用和数控技术等十类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加快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努力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到2000年,全省80%以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30%的工业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适应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创造就业机会最为广阔的领域,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到2000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34%左右,从业人员占社会劳动力比重达到28%以上。在继续发展商品流通、交通邮电、金融保险等传统行业的同时,突出抓好一些新兴行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以环京津旅游带为重点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旅游商品开发,扩大旅游产业规模,逐步把我省建成全国旅游大省。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围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突出抓好通信传媒网络、信息设备制造和软件产业、产业信息化三个重点,到2000年,初步形成全省信息高速公路雏形。规范发展房地产业,在保证一级土地市场由政府垄断的基础上,放开二、三级市场,提高房地产综合开发水平,加快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继续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加快以安居工程和经济适用住房为重点的城镇住宅建设。进一步整顿建筑市场秩序,降低住宅建设成本,促进商品房销售。推行物业管理,提高产业化服务水平。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加强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重点发展小城镇,加快城市化步伐。

(四)优化投资结构,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坚持把农业特别是水利作为投资重点,继续增加对电力等基础产业和交通、通信及城市给排水、集中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投入,优先安排有市场前景、效益好的重点投产项目、收尾项目和在建项目;提高技改投资比重,支持企业引进关键设备和高新技术装备;加大对精深加工工业特别是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的投入,努力保证大型企业集团建设的资金需求;增加对城镇民用住宅建设的投资;确保科技、教育投入的增长高于同级财政收入的增长,文化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全省年投资率要保持在32%左右。要集中力量把列入“九五”计划的重点项目建设好。对已开工建设的项目特别是对我省跨世纪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黄骅港和朔黄铁路等一批大项目,要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确保按计划竣工投产;对一些国家尚未批准开工和立项的重点建设项目,要继续组织力量积极开展工作,争取国家批准开工和立项。切实加强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抓紧谋划一批“十五”乃至2010年的重大项目,确保下个世纪发展投入不停步,项目不断档。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全面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完善项目资本金制度,所有建设项目都要实行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审计制;拓宽项目建设融资形式和渠道,努力扩大直接融资;加强和改善投资宏观调控,一般竞争性项目原则上由企业自主决策,逐步以备案制取代审批制,实现由政府直接管理项目向以间接调控为主的体制转变。

(五)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不断提高对外对内开放水平。面对最近一个时期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的金融风波,以及我们与一些国家贸易摩擦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必须更加卓有成效地推进两环开放带动战略,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外贸易要坚持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在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巩固扩大现有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拓非洲、拉美、东欧等市场。加快外贸企业转机建制和改组步伐,积极组建大型外向型企业集团,扩大企业外贸经营权。调整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提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工业制成品比重。扩大技术和服务贸易,鼓励到境外办企业和对外承包工程。利用外资要坚持重质量、重投向、重效益的原则,着力优化引资结构,扩大农业利用外资,突出抓好支柱产业、大型企业集团及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利用外资,鼓励外资投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办好现有“三资”企业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用好国家对高新技术项目、产业政策鼓励的内外资项目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政策,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进一步完善涉外服务体系,拓宽引资渠道,改进招商方式,确保全省利用外资在积极、合理、有效的基础上稳定增长。对内开放要围绕推动资本跨区域重组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认真抓好我省与北京、天津、上海等市签署的会谈纪要及合作协议的落实,并积极开展同东南沿海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全国重点院校、科研单位的联合,力争到本世纪末建成一批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经济合作项目。

(六)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冀战略的实施,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更紧密结合。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内在动力。要把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从我省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新的产业技术革命。农业重点抓好繁育良种、节水农业、灾害防治、农牧渔结合四个领域的技术开发和大面积试验示范,工业突出抓好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新工艺等方面技术的开发与推广。继续推进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切实办好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园区,积极谋划实施国家重点支持的京津塘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河北段的建设。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导向与推动作用,支持和鼓励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凡是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都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认真实施保护知识产权制度,鼓励创新、竞争和合作。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充分挖掘我省现有人才潜力,大力引进国内外智力,尽快形成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

(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我省同全国一样,人口基数大、资源相对不足且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加剧,在调整经济结构、建设经济强省和现代化河北的进程中,必须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继续实行人口控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把计划生育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流动人口上,以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与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重视优生优育,努力稳定目前较低的生育水平。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突出抓好节水工作,强化全民节水意识。农村重点发展节水农业,城市重点抓好工业降低水耗、循环用水和一水多用,加强生活节水。切实保护耕地,实行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挖掘城市存量土地资源,抓好农村“空心村”、砖瓦窑治理,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严禁违法占用和开发。加强气象和地震测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继续组织实施“碧水、蓝天、绿地计划”,突出抓好61个列入国家跨世纪环保绿色工程的项目建设。坚持以工业污染防治为重点,限期治理重污染企业,严禁再上不符合环保政策的项目。认真实施国家制定的海滦河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切实抓好落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组织全民植树种草,做好京津和省内饮水水源、流域水体及渤海水体的保护工作。认真落实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组织好环保执法检查。到2010年,努力实现全省范围的水转清、天变蓝、地披绿,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

(八)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计划工作,要着眼于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把重点转到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谋划上来,制订和完善有关产业政策,发挥宏观指导和综合运用经济杠杆的功能,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提出相应对策,确保经济总量基本平衡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当前,要按照调整经济结构和跨世纪发展的要求,认真搞好新经济增长点的规划和培育,特别要把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推进城镇居民住宅建设、发展环保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振兴装备制造业、发展海洋经济、开拓农村市场,作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着力点,精心谋划,切实抓好。财政工作,要切实加强财源建设,强化税收征管,继续抓好县级财政“收入上台阶”和“困难县财政自立”两项工程,确保到2000年财政收入亿元以上的县达到56个,所有困难县全部实现财政自立。在财政支出顺序上,要确保公教人员工资发放和国家机关正常运转;保证社会保障支出,包括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财政负担的再就业资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及粮食风险金和公检法的必要支出;增加教育、科技、支农、扶贫、卫生、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政策性支出;安排好纺织行业压锭改造的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贷款贴息等。要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探索建立综合财政预算管理机制。目前,铺张浪费现象非常严重,必须强调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坚决制止挥霍奢侈之风。金融工作,要按照中央部署,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大体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调控监管体系,显著提高金融业经营管理水平,基本实现金融秩序明显好转。要积极化解金融隐患,增强防范和抗御金融风险能力,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要强化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完善政策性金融体制,加快国有商业银行商业性改革步伐和地方性金融机构建设。要大力组织存款,增加信贷投入,优化信贷结构,降低不良资产比重。整顿和规范证券市场秩序,取缔一切非法金融机构,严禁任何非法金融活动。国有商业银行在重点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同时,要积极支持有市场、有效益的其他企业。发展保险事业,强化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障职能。物价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理顺价格关系,使价格水平与市场供求变化基本保持一致。继续实行控价目标责任制,完善重要商品储备、风险基金和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加强对居民生活必需品、重要商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监管。强化收费管理,规范收费秩序,坚决制止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集资、乱拉赞助的“五乱”行为,切实减轻企业和城乡群众不合理负担。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我们在集中精力推进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时刻关心群众生活,及时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从全局的高度,对这一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特别要把安排好下岗失业职工和城市贫困居民生活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由专门机构负责,对生活困难群众的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掌握他们的数量、分布状况及困难程度,建卡立账,实行动态管理,做到解困工作入户到人,使每个困难群众都能获得基本生活保障。各设区市和县(市)要进一步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经常化、制度化。各级政府要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坚持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解困资金,尤其要认真抓好省政府确定的11条解困资金筹措政策的落实,努力使困难企业在岗职工拿到最低工资,下岗失业职工领到基本生活费和失业救济金,离退休人员拿到离退休费,特困群众及时得到生活救助。要妥善安排好农村灾民、水库移民和贫困户的生活,加强对救灾款物的使用管理,切实做到统筹安排、保证重点。要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继续实施“共富工程”。坚持开发式扶贫,做到扶贫到村到户,优先扶持特困村和特困户。从今年起,决战三年,基本解决全省农村244.4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省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扶持政策上将继续给予合理倾斜。随着经济的发展,要不断增加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改善居住、交通、通信条件和社区服务,提高群众生活质量。认真贯彻国家确定的基本分配政策,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逐步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突破

成功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跨世纪发展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我们要以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和方针政策为指导,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勇于实践,使经济体制改革在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和机制保障。全省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00年,使所有制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和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明显转换,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市场体系更趋健全,政府职能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分配关系基本理顺,经济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使各项制度和体系臻于成熟,到201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努力在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上取得突破。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更好地发展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是深化改革、激发新的生产力潜能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积极推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一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行业分布上有进有退,适当收缩战线,解决国有经济布局过于分散的问题。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要占支配地位。要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整体素质,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二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抓住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在产权改革、要素投入、行业指导等方面加强政策扶持,促使城乡各类集体所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对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三要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把个体、私营、外商独资等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省新的经济总量增长群,完善政策,排除干扰,鼓励和引导其健康发展。要打破所有制界限,支持各种所有制经济、各类投资主体之间相互参股、控股,推动各种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对各种所有制经济一视同仁,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以推进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和所有制结构的逐步完善。

(二)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努力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上取得突破。坚持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全面实施1998—2000年我省国有企业改革和扭亏脱困三年规划,力争到2000年,使全省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全面推进公司制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进一步加快公司制改革进程。从今年开始,力争用两年时间完成对全省566户地方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规范的公司制改造,确保这些企业到2000年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培育多元投资主体,把具备条件的一些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全力抓好扭亏增盈。把扭亏增盈同深化企业改革、调整结构、开拓市场、技术进步、加强管理结合起来,与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和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结合起来。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关键在企业领导班子,在企业的厂长、经理。要对企业经营者进行制度化的考核、评价,提高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管理水平。对软弱无力和不称职的班子,特别是那些长期亏损企业的班子,要坚决撤换和及时调整。要按企业隶属关系实行扭亏目标责任制,通过兼并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综合治理国有大中型工业亏损企业,其中破产和被兼并的占多数,到2000年使全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亏损面下降到20%左右,负债率降到合理水平,并基本淘汰长期性亏损企业。国合流通亏损企业也要按此要求抓好扭亏增盈,尽快改善经营状况,走出低谷。今明两年要把纺织业作为困难行业改革和脱困的突破口,实行压锭、减员、增效,重点解决好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货往哪里销、负担怎么减的问题,努力使纺织行业经营状况明显好转。加大企业战略性改组力度。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坚持择优扶强搞好大的,多种形式放活小的。着力推进强强联合,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在完善已组建的渤海水泥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同时,今年再组建制药、石化、钢铁、玻璃、陶瓷、化工、化肥、化纤、葡萄酒等一批“四跨”型大企业集团。到2000年,全省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达到30家左右,超100亿元的达到5家,超200亿元的达到2家,争取到2010年有1—2家进入世界500强行列。采取改组、联合、兼并、合资合作、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加快国有小型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改革步伐,努力提高其整体素质和效益。促进企业优胜劣汰机制的形成。坚定地走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实施再就业工程的路子。石、唐、邯、保、秦等5个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要积极鼓励企业兼并和规范破产,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用于企业兼并破产的银行呆、坏账准备金冲销规模。非试点城市要加强与试点城市和列入国家512户的重点企业合作,实行跨地区企业兼并。落实企业增资减债的政策措施,采取多种形式,包括直接融资,充实企业资本金。对经营业绩好的上市公司按照政策规定进行增资扩股,并积极做好符合条件的股份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工作。加快将“拨改贷”债务和经营性基金形成的债务转为国家资本金。支持企业分流富余人员,分离办社会职能。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切实加大实施再就业工程力度。要确定安置下岗失业职工、提高再就业率、控制登记失业率的工作目标,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要通过加快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努力开发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企业安置、个人自谋职业和社会调剂安置相结合,落实新建、扩建企业招用20%以上下岗失业职工的政策,积极推行非全日制等多种就业形式,促进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下大力办好再就业服务中心,完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搞好下岗职工转岗转业培训和就业中介服务。要转变就业观念,只要通过诚实劳动获得正当收益,都应积极鼓励,大力提倡。认真执行省政府确定的15条再就业政策措施,完善再就业资金制度,确保再就业工程所需资金的落实。

(三)与企业改革进程相协调,努力在深化配套改革上取得突破。抓好各项配套改革,是确保企业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以资本运营为重点,搞好对有条件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核心企业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使之真正成为国有资本运营机构。逐步把有条件的专业管理部门改组为控股公司或国有投资公司。强化国有资产监管,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国有资本出资人和委派监事会制度,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到本世纪末初步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今年要力争覆盖所有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在抓好唐、秦、衡三个城市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农村养老保险,按照农民自愿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先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市县稳步推行。继续抓好石家庄、唐山两市及其他九市所辖18个县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试点,并逐步扩大范围。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到2000年基本实现所有城镇企业职工全部参加法定的失业保险。

(四)致力于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努力在市场体系建设上取得突破。围绕尽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格局,把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商品市场建设要适应供求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着力在优化布局、改善结构、完善功能、提高效益上下功夫,重点发展一批大型区域性农副产品市场、面向农村的工业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大力扶持专业市场、特色市场。城市大型商业零售设施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防止重复建设。要把生产要素市场作为今后发展的重点来抓。按照国家政策,搞好融资、产权等资本市场建设;与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相适应,抓好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建设,健全省、市、县三级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网络,逐步把社会劳动力全部纳入市场进行双向选择,形成平等竞争、合理流动的市场就业机制;抓紧建立和完善各设区市常设技术交易市场,实现省内外技术信息联网,扩大技术成果转化。与市场体系建设相适应,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着力培育大中型骨干流通企业,鼓励大型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联合,内外贸企业联合,推行总经销、代理制、连锁经营、工贸联营和配送(售)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营销市场化进程。切实加强市场管理,认真执行有关法律和法规,健全市场规则,加强执法监督,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欺行霸市、哄抬物价、走私贩私等以非法手段牟取暴利和扰乱市场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这里需要强调,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确保如期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既要明确重点,又要十分注意加强改革的整体性和配套性,把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与企业转机建制、国有企业改革与各项配套改革结合起来,加快推进以市、县为单元的综合配套改革。各设区市都要按照建立新体制的要求,抓紧制定综合配套改革总体实施方案,对各个领域的改革分类排队,有重点地加强薄弱环节。特别是石、唐、邯、保四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要在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抓好实施,努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人民群众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一)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强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在全社会树立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创业精神,倡导自强不息、勇于奉献的时代风尚,形成济困解难、和睦友爱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社会风气。发挥各类学校和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的作用,切实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建设,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勤劳致富,提高各行各业特别是“窗口”示范单位的服务质量。

(二)坚持把教育和科学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办好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普九”工作步伐,确保到2000年全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切实抓好50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建设。进一步完善县级职教中心,下力抓好各设区市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办好各级各类成人学校,加强继续教育。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推进高校“双重工程”,搞好省属8所骨干大学和50个重点学科建设。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的原则,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发展一批新兴、短线、急需、适用专业。努力增加并切实办好博士点、硕士点,增强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能力。高校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努力办出特色。尊师重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学历水平,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要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重视科学研究,鼓励创造发明。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努力探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发挥他们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全面繁荣发展文学艺术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文学艺术工作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逐步形成既有浓郁地方特色又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燕赵文化。深化艺术院团体制改革,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实施精品战略,每年推出一批思想性强、艺术精湛、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优秀文艺作品。推进农村“小康文化工程”和城市“彩色周末”等文化建设,增加科普性娱乐场所,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发展。加快省科技会堂、科技馆、艺术中心、文学中心、图书发行大厦、卫星地球站和省有线广播电视联网工程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对现有文化设施的管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重视档案和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卫生工作要把重点放在农村,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推行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到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实现。全面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加强重点疾病防治。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省级医院进行改扩建,不断改善医疗条件。积极推进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抓好农村改水、改厕,努力改善城乡卫生环境。大力发展体育运动,继续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

(四)进一步做好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工作。发扬军政军民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完善优抚服务、生活供应、军事训练、复转离退安置、智力拥军、两用人才开发等拥军优属六大保障服务体系,全力支持部队建设。建立各级国防动员体制,搞好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促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加强军地两用人才培养,做好转业干部、退役士兵和军队离退休干部的安置工作。配合部队搞好拥政爱民,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广泛深入地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县)和军民共建两个文明活动,使人民军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在履行保卫祖国、维护治安职能的同时,更好地支持地方建设。

(五)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宗教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做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工作,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坚决取缔非法宗教活动,团结教育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爱国爱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五、按照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改进政府工作

新一届政府将肩负起组织全省经济和社会跨世纪发展的光荣使命,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现代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树立依法行政、廉洁高效、开拓进取、勤奋务实的政府形象。

(一)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政府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各级政府要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尊重人大、人大常委会和人民代表依法行使职权;继续推进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爱国人士合作共事;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民主参与、监督及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各项议案、建议和提案,继续做好省政府有关部门与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联系工作,重视研究并积极采纳各界人士的意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健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民主选举制度。以继续抓好农村财务收支、计划生育、电费电价、宅基地发放、定购提留、干部责任目标等村务“六公开”和专项治理为重点,全面、系统、配套地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按照中央依法治国的要求,实行依法治省。这是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和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重要举措,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制订和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草案和政府规章,搞好与国家法律法规的衔接配套。各级政府都要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各项工作依法进行,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要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检查,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建立和完善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律意识,着重提高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

(二)积极推进机构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是直接关系整个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大事。各级政府要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深入调查研究,抓紧制定深化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积极稳妥地组织实施。要按照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交给企业,并严格控制机构编制膨胀,坚决裁减冗员,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实施政府机构改革前,不再设置新的机构和扩大编制。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逐步实现事业机构社会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继续搞好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行政管理队伍。

(三)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既要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又要一个一个地打好阶段性战役,切实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等重点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继续坚持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礼品登记、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和企业招待费向职代会报告四项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住房、建房、乘车和公款变相出国旅游等方面的监督检查,狠刹用公款吃喝玩乐歪风。坚持从严治政,集中力量查处大案要案,对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贪赃枉法、敲诈勒索的腐败分子,不论是什么人,都要坚决查处,决不养痈遗患。坚持纠建并举,下大力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特别要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公路“三乱”、中小学乱收费和向企业、农民乱摊派等热点问题,集中进行专项治理。健全廉政建设监督和责任制度,明确领导集体和领导个人对廉政建设应负的责任,发生违法违纪问题不仅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而且要追究领导者的责任。进一步强化行政监察职能,认真开展执法监察,从制度上、机制上保证政府公务人员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勤政为民。坚决查处工作中说假话、搞浮夸,靠弄虚作假骗取个人好处的行为。

(四)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切实维护安定团结。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关系的逐步调整,经济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和新变化,其中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较突出。各级政府要始终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对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区分不同情况,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各种手段及时妥善加以解决,防止矛盾激化。重视并加强信访工作,依法规范信访活动,继续抓好民间纠纷排查治理,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围绕实施“安宁工程”和“护城河工程”,深入持久地开展“严打”斗争,重点打击涉枪犯罪、团伙犯罪、暴力犯罪等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强化治安基础工作,坚持全社会齐抓共管和“打防并举、以防为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坚持经常性的社会治安隐患排查治理,解决好突出的社会治安问题,确保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局面不断巩固和发展。

(五)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弘扬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完成跨世纪发展的目标任务,精神状态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切实加强政府系统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引导各级干部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努力工作。要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人民干大事业的雄心壮志。决不能满足已有的成绩,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和历史责任感,自我加压,负重奋进,奋力拼搏。要发扬勇于实践、攻坚克难的开拓精神。必须坚持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摆脱陈旧观念的羁绊,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自觉掌握和运用经济规律,创造性地解决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要坚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坚决防止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真心实意帮助基层和群众排忧解难,确保我们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的各项事业取得了可喜成就;展望跨世纪征程,我们夺取新胜利的信心更加坚定。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河北省委的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省各族人民,同心同德,扎实苦干,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实现建设经济强省和现代化河北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

来源:河北省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