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批评的六种境界,你选择哪一种?

文/吕慧勤

春节前,各级党组织都按规定召开了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会上,常常需要深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面对同志们或辛辣、或善意的批评,听到对自己工作生活中或大或小过失、错误、盲点的“数落”后,我们应如何看、怎么办?这里,粗略梳理闻过者对待批评意见的六种态度,其背后也能体现出六种境界。

境界一——闻过则怼。

有的人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在别人当面指出自己的缺点错误时,很容易生气,常常毫不客气地直接向批评者“发难”:“你说的根本就不对!事实不是你描述的那样!不了解情况就不要乱说!”有的甚至会反唇相讥,针锋相对,指出对方的问题与不足。可以想象,结果多是不欢而散,甚至以后可能形同陌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支部书记、党小组组长等会议主持人应及时进行引导和教育,防止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演变成为破坏团结的会议。

境界二——闻过则嗔。

有的人没有直接对批评者表示反对,甚至嘴上说“虚心接受意见”“感谢提出宝贵意见”云云,但内心却在不停谴责对方:“你说的根本就不对,简直在污蔑我,我有你说的那么不堪吗?!”“早不说,晚不说,偏偏当着领导面儿、大伙面儿数落我,这是不安好心啊!”有则寓言,讲子路有“闻过则喜”的美誉,他的堂弟子途表面装着虚心向堂兄学习,说是力争做到“闻过则记”,专门收集乡亲们的意见建议,但其内心根本没有接受,事后还一一打击报复,最终落得个“闻过则记,后会有期”的坏名声,沦为笑柄。

境界三——闻过则忘。

有的人常将“虚心接受批评”“乐意接受批评”挂在嘴边,但骨子里并不认同对方的意见建议,或者认为对方说的是无伤大雅的小问题。等到对方话音甫落或会议一结束,事情就算完全过去了,批评意见也随风而逝,本人依旧我行我素。这种情形有点像一些学生面对老师的批评。老师指出学生缺点错误时,小朋友只能乖乖听着,表面上装作认认真真,但心已跑到九霄云外去了,老师的话“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境界四——闻过则问。

有的人非常谦虚,他们深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道理。有时,对方提出的问题较为含蓄、笼统,甚至是偏颇、错误的,他也不会太在意。相反,他会主动、诚恳地找对方交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找准问题、更有针对性地去改正。历史上大凡成功者,都不乏这样的素质。如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在一次演出中,有位老者当场直呼“不对”,梅兰芳不仅没有生气,而且演出一结束,便找到这位老者虚心请教。正是因为这种闻过则问的谦逊态度,成就了他在艺术上的极高造诣。

境界五——闻过则喜。

有的人发自内心地喜欢听到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意见,不管是当面的或背地的,客观的或偏颇的,平和的或激烈的,他们都不会去追究对方,而是更关注问题本身。他们始终秉持一种“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开放胸襟,始终践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应对原则。历史上,虚心纳谏的唐太宗可谓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李世民对魏徵提出的或中肯、或睿智、或偏颇、或错误的意见建议全面包容和正确对待,这是造就“贞观之治”的一个重要原因。

境界六——闻过则改。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意思是说,圣人能够承认过错并改正,所以才没有过错。这类人不仅能够虚心接受他人批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能做到立行立改。针大的窟窿斗大的风,他们会把对方提出的小问题、小瑕疵看得比泰山还大,会主动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细致回顾自身过往不同场景下的错误表现,逐一修正自己的行为,然后找到正确的处理方式,下定决心对缺点错误“斩立决”。有些还会当众宣布自己的改进措施和计划,接受大家对改正情况的批评监督。三国时期吴国的吕蒙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吕蒙本是一介武夫,又常常借口“军中事务多”而不学习,但自从接受了孙权规劝后,立即改正,勤奋学习,以至于鲁肃再见他时惊呼:“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阿蒙了!”这个故事成为一段美谈,“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典故也源于此。

上面列举了闻过者面对批评意见的六种不同境界。当然,可能不只上述这几种,闻过者还可展现出更高的境界。在革命及建设时期,毛主席曾多次给谢觉哉、林伯渠、郭沫若等同志去信,希望他们看到自己缺点错误时,一定不要客气,要随时予以指正。毛主席的这种做法表明他已超越了被动“闻过”的阶段,到达了主动“问过”的更高境界,给我们树立了一座丰碑。

在党内政治生活或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听到同志们或群众的批评建议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谦逊的态度,坚决杜绝“怼、嗔、忘”,力争做到“问、喜、改”。最后,以一首小诗与大家共勉:

闻过则怼嗔或忘,

故步自封行难前。

闻过则问喜皆改,

聚沙成塔德自全。

来源:《秘书工作》杂志及微信号“秘书工作”(mishugongz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