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天津市河西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12月11日在河西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河西区人民政府区长  胡学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河西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区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克服外部复杂经济形势冲击,经受新冠肺炎疫情大考,紧紧围绕建设首善之区、打造品质城区,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圆满完成本届政府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地区生产总值2018年以来保持全市第二,2021年预计突破1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中心城区首位;累计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2亿元;累计新增就业17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于经济增速。

五年来,我们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爬坡过坎创新竞进,发展质量效益实现新突破。

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显著。立足“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累计引进京冀企业590家、总投资323亿元。中交集团京津冀区域总部、华润电力华北大区、新天钢集团等一批总部型企业相继落户,带动总部经济加快发展。中交集团在我区落户二、三级企业累计达到28家,我区成为中交集团京外最大产业聚集区。南水北调集团、航天科工集团、电子科技集团、大唐集团、京东集团等大型央企民企先后在我区布局落子。

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坚持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并重,优化“一核两轴三中心多点支撑”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多业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夯实。金融业稳住高质量发展“基本盘”,实施支持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引进中金财富证券天津分公司、添金国际商业保理有限公司、天津国康信用增进有限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116家,总数超过1000家,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近三成,“泛友谊路小白楼金融圈”被确定为全市高端服务业发展核心区。持续打造设计之都先行区,“设计大厦”投入使用,“北方设计联盟”成员单位由13家发展到237家,设计产业规模实现五年翻番。加快小白楼航运服务聚集区建设,全区航运企业总数近1000家。打造新八大里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区,以网信大厦建设破局,两年半时间从无到有,从一座楼到一个区域,汇聚了天津市区块链科技创新中心、凌霄工业互联网、京东云等数字经济类企业270家,“河西区数字经济主题园”被纳入全市“两谷两园两区”布局。大力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繁荣夜间消费,促进商旅文体融合发展,推动商业综合体升级业态创新转型,哪吒体育嘉年华、海河国际消费季等活动激发消费活力,文化中心、中冶·和悦汇、解放南路等特色商圈提档升级。

新动能引育实现突破。坚持“产业+地产”思路,推进陈塘科技商务区加快发展,出让土地7宗、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总投资87亿元,在建商务楼宇25万平方米,总部、设计、研发等业态加速聚集,园区企业总数达到5300家。梯度培育科技型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1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6家,雏鹰、瞪羚企业79家。我区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区。引进科技部认定的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落户我区,相继完成两批带量采购,社会反响热烈。质量工作考核在全市名列前茅。全面落实“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升级版,成立天津市电子信息与大数据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建成区级人才公寓,累计引进各类人才4.3万余人,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迸发。

楼宇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坚持打造“立起来的开发区”,向空间求发展、向楼宇要效益,双迎大厦、中海大厦等一批新建高端商务楼宇投入使用,商务楼宇总数达到129座,总建筑面积503万平方米,楼宇内企业近2万家,金融、航运、数字、文化等一批特色楼宇引领产业聚集发展,年留区税收超过千万元楼宇达到46座。

五年来,我们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破除发展障碍,敞开胸怀海纳百川,发展活力呈现新气象。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面落实“放管服”改革任务,大力推进“一制三化”改革,深入实施“五减”“四办”,在全市率先实现“零跑动、零收费”。建成智慧服务大厅,实现场景式、一站式、全天候服务。深入开展“双万双服促发展”活动,建立服务重点企业(项目)“大联席、小机制”,为企业解决一批发展难题。扎实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环境更加公平有序。营商环境评价连续三年全市第一。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大力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整合组建3个国资运营平台,14家全民所有制企业全部完成公司制改革,79家低效、空壳、僵尸企业退市出清,推动实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所属国有企业脱钩和集中统一监管,国有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活力不断增强。完成“智慧国资”建设,国资监管能力、监管手段进一步提升。圆满完成340余家央企和市、区属国有企业15万退休人员接收工作。

开放水平加快提升。围绕大招商招大商,进一步优化招商政策机制,加强专业化招商、产业链招商和以商引商,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更大范围内招大引强择优,引进津沪深生物医药、东方金信等一批符合区域产业导向、具有行业带动效应的领军企业,国内招商引资实际到位额累计完成599亿元,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48个,高质量发展的后劲越来越足。

市场主体蓬勃发展。坚持助企纾困和激发活力并举,全面落实支持民营经济、扶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减免税费21.7亿元。各类市场主体从4.92万户发展到7.28万户,注册资本突破3000亿元。上市挂牌企业达到38家。民营经济增加值位居中心城区前列。

五年来,我们坚持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持续提高生态宜居水平,建管并重内外兼修,城区品质实现新跃升。

文明建设持续深入。以“两创三复评”为抓手,统筹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卫生区复牌复评,高标准通过国家验收。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现区、街、社区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建成市级“五爱”教育阵地87个,获评全国文明单位15家、全国文明校园2所,获评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人、中国好人24人。打造城市记忆展览馆,构筑全区人民共有精神家园。落实《天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坚持执法力度同文明温度并重,城区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显著提升。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完成新一轮总体城市设计和专项规划编制,建设项目累计开工1174万平方米、竣工699万平方米,新八大里、解放南路以东地区呈现出现代化大都市崭新面貌。完成23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三年“清零”任务,小海地小二楼等危陋房屋彻底成为历史。完成南昌路、古海道等区域“城市双修”,对597个住宅小区实施“三微”和老旧小区及远年住房改造,改造供热管网160公里、燃气管网87公里、二次供水设施160处,老旧小区焕发新活力。海绵城市达标面积13平方公里,提升改造排水管网30公里,防汛排沥能力显著增强。完成地铁项目房屋征收8.6万平方米,2条线路开通运营,6条线路、30个站点加快建设,新建市政道路33条、桥梁3座、总里程23.6公里,交通出行更加便捷。

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在全市率先实施园林养护、道路扫保和厕所管理全域市场化改革,精细化品质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推进“厕所革命”,新建改造公厕100座。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新建改造垃圾分类箱房和分类亭305座、分类处理设施11座,全程分类体系不断完善。治理各类违法建设近50万平方米,根治了先锋河西岸、微山路两侧等一批城市治理顽疾。成立区物业服务管理中心,旧楼区长效管理考核连续两年全市第一。文化中心区域管理更加精细,城市会客厅始终以一流品质迎接八方来客。

城市生态更加优美。圆满完成污染防治三年攻坚战目标任务。办结两轮中央环保督察转办问题679个,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建成大气污染防治管理监控平台,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控尘措施,“散乱污”企业全部关停,低氮改造燃气锅炉100台,3000余家餐饮单位全部安装油烟净化设施,PM2.5平均浓度较2016年下降4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较2016年提高13.3%。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强化河湖长制管理,完成运苇河综合治理,改造排水设施混接点511处、雨污分流改造27个小区和3条道路,“七河十湖”全部实现长治久清。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完成8个污染地块共62.9万平方米修复治理。提升绿化122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0%。建成全长5.5公里的城市绿道并逐步开放,昔日的“铁路锈带”变成如今的“生活秀带”,为城市再添一道靓丽风景线。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满足群众所思所盼,尽力而为久久为功,民生福祉实现新高度。

民生保障更加扎实。坚持把70%以上财政资金用于民生领域,连续实施20项民心工程和人大代表票决民生实事项目,办成了一批人民群众普遍受益的实事好事。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6%以下,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扎实开展治欠保支等专项治理,坚决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显著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扎实推进,1.1万个家庭享受住房保障租赁补贴,累计投入各类保障救助资金9.02亿元,低保、特困、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投入1.5亿元落实按需供暖制度,确保群众温暖过冬。新建标准化菜市场8家、提升改造16家。在全市率先建立区、街、社区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体系,河西军休所被评为“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

老年人生活更加幸福。深入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坚持“企业为主、党政助力、公益支持、群众参与”思路,扎实推进“133工程”。建成集数据分析、运营使用、场景展现、审核监督等功能于一体的管理服务平台,布局建设44个覆盖全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载体,推出涵盖7大类、42项制度机制的“政策包”,构建起全天候、高效能的智慧养老模式,创造了居家养老“河西经验”。“天津市河西区多管齐下着力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典型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通报表扬。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嵌入社区卫生服务站或“健康驿站”,将助餐补贴人群由年满80周岁扩展至70周岁,为60周岁以上户籍老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对重点群体建立“三维防护”机制,在560个小区实施“福一把”加装楼梯扶手项目,老年人生活更加便捷、安全更有保障。新增机构养老床位766张,多样化多层次养老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东西部协作更加紧密。助力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庄浪县,甘南州卓尼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踏上乡村振兴新征程。先后选派13名党政干部、280余名专技人才驻点帮扶,累计拨付财政资金4.78亿元,募集社会捐助款物5400余万元,动员企业投资近3亿元,实施产业帮扶、科技帮扶、劳务培训等各类帮扶项目221个,惠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万人。创新消费帮扶模式,连续两年举办“津诚所至 协作同甘”产业节、女排明星公益直播等活动,建成消费帮扶专馆10个,消费帮扶超过3亿元。我区东西部协作考核成绩保持全市前列。2名同志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五年来,我们坚持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持续巩固教卫文体发展高地,提高质量促进均衡,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新提升。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立思政教育创新研究中心,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育人体系。坚持“两个只增不减”,五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10多亿元。新建改扩建新四中等中小学和幼儿园53所,新增学位2万余个,教育资源“北密南疏、西强东弱”状况显著改善。扎实推进“双减”工作,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大力推行课后服务和暑期托管服务,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不断强化。推进特色集团化办学和教师“区管校聘”,与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实施幼儿园网上报名、民办小学免试随机派位、民办初中与公办初中同步招生,教育发展更加优质均衡。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和能力素质显著提高。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社区教育协调发展。入选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首善教育”靓丽名片焕发新的光彩。

健康事业稳步推进。全面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和健康天津行动部署,扎实开展全国健康促进区建设,居民健康三大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建成太湖路街、梅江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科学布局5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全区的卫生健康服务圈进一步夯实。深化“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成标准化全科门诊,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全科医生3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签约共建河西区中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国医堂”建设全覆盖。依托区内三级医院打造七大专科紧密型医联体,医疗资源实现上下贯通。新建“120”急救站点13个,院前急救体系进一步完善。获评国家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文体事业活力绽放。高水平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复评。新梅江文体中心、和悦汇公共文化载体投入使用,建成街级文化中心14个、西岸书斋54家、图书馆基层服务点135个。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每年举办文化惠民系列活动1000余场,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文化盛宴。西岸艺术节、西岸读书节等活动各具特色,西岸文化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加强非遗传承和文物保护,北疆博物院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引进三联韬奋等知名文化品牌,推出精品旅游线路2条,获评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圆满完成第十三届全运会全运村筹备运行保障任务,展示了天津形象、河西风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建成曲江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两大三小”足球场,新建更新健身园137个。34所中小学、幼儿园获评国家级足球特色校,少儿业余体校被评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五年来,我们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夯实基础筑牢底线,平安河西建设开创新局面。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区上下闻令而动、众志成城,与时间赛跑、同疫情较量,24名医护人员逆行而上驰援湖北,900余人倾力支援“滨城大筛”。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下派干部等多路人马顶风冒雪、坚守阵地,对756个自然小区实施封闭式管理。严密排查管控重点人群,对境外来津人员实施“铁桶般无缝管道式”闭环管理。隔离点建设运行安全规范、温暖贴心。154个“132”工作专班深入企业和商户帮助复工复产,生产生活秩序得到迅速恢复。从严从紧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压实“四方责任”,“钢性”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措施,有序开展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累计接种162.83万剂次,牢牢守住了疫情防控安全防线。

公共安全形势总体稳定。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决落实“四铁”“六必”要求,持续开展危化品、消防、燃气等多领域多类型隐患排查和专项治理,整改隐患7.7万余项。建设消防二级指挥中心,建成2座小型消防站、149个社区微型消防站,完成302栋高层住宅和5座商务楼宇消防系统整修。道路交通安全总体平稳有序。扎实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落实“四个最严”要求,严肃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群众满意度逐年提高。重拳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涉黑涉恶核查线索100%办结,社会环境有效净化。“雪亮工程”“智慧平安社区”等大数据智能化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13万人的“河西力量”、5000余人的“河西大姐”、1200余名“小巷管家”构筑起群防群治的坚强堡垒。获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区,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

基层治理能力持续提升。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完成与西青区、津南区部分行政区域界线变更,城乡结合部管理难题得到彻底解决。接收津南区黑牛城等7个管委会,实现“飞地”基层社会治理属地化。成立太湖路街道办事处,挂甲寺等4个街道办事处驻地迁移新址。完成街道机构改革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落实“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街道行政执行能力进一步增强。完成两轮居委会换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达到每百户40平方米以上,服务群众能力显著提升。聚焦基层治理精细化、精准化,成立区、街两级网格化管理中心,深入落实网格化管理“九全”工作机制,划分1485个“全科网格”,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成区、街两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社区法律工作室”实现全覆盖,成功化解信访积案560件。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持续改进工作作风,转变职能依法行政,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成效。

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高标准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四个意识”更加牢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更加自觉,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加强廉政风险防控,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四风”,大力减轻基层负担,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不担当不作为问题,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深化。主动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高质量办复人大代表建议908件、政协提案526件。健全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制定《河西区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稳步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政务公开。被评为天津市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

管理服务效能持续提升。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政府机构职能更加优化协同高效。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硬化预算约束,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刚性项目支出,兜牢“三保”底线,有效管控政府债务。实施全覆盖审计监督。建成智慧城市综合运营指挥中心,政务应用系统全面上云,政务服务、城市治理等领域的智能化、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

五年来,先后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等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任务。圆满完成“七五”普法,深入推进“八五”普法。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外事、人防、红十字等工作务实创新、扎实推进,取得新成绩。国防动员、双拥共建工作迈出新步伐,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五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掌舵领航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深切关怀的结果,是区委统揽全局、科学谋划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有力监督、倾力帮助的结果,是驻区单位、驻区部队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上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五年的实践,我们深切感受到,做好新时代政府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忠诚为要,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始终保持对党绝对忠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我们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风险挑战,书写新时代河西改革发展新篇章;必须坚持融入大局、服务大局,只有把河西工作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中谋篇布局,在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中举棋落子,在“双城”“双中心”城市建设中找准目标定位,贡献河西之为,我们才能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只有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实践,打开脑袋上的“津门”,坚决破除一切制约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我们才能不断提升区域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在全市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以民为本,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持对人民的感恩心,始终做到发展为民、发展惠民,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我们才能让河西百姓生活更有品质、更加幸福,使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卫生区等“金字招牌”成色更足、底色更亮;必须坚持实干担当、迎难奋进,只有在干事创业中敢于闯难关、打硬仗,直面问题、勇于突破,重事功、练事功、善事功,讲担当、促作为、抓落实,我们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美好蓝图变为生动现实;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只有立足河西之“特”,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统筹发展和安全,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我们才能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持续巩固和谐安全稳定的良好发展环境,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新征程上行稳致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主要是:思想不够解放,创新发展劲头不足,统筹区域改革发展还有短板;多业支撑的产业体系还需优化,新经济、新业态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尚未有效形成;品质城区建设还不均衡,治理科学化、精细化、长效化水平还不够高,优质公共服务同群众期盼还有差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不担当不作为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府自身建设还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以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更加有力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奋斗目标

未来五年,是河西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的关键五年。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描绘了河西发展的美好蓝图。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部署和要求,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牢记初心使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建设首善之区、打造品质城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

根据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所确定的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着眼于实现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的远景目标,围绕全市“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力打造“创新河西、活力河西、文明河西、韧性河西、幸福河西”五大城市品牌,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进一步优化完善“一核两轴三中心多点支撑”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经济社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具体目标是:

经济总量和质量效益显著提升。经济发展量质并举迈上新台阶,优势产业持续壮大,创新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创新生态系统不断完善,营商环境持续向好,多业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优质均衡,新业态、新动能成为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撑,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

民生福祉和幸福指数显著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就业、养老、卫生、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多层次、多元化的民生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社会保障和救助水平全面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持较高水平。

城区品位和文明底蕴显著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品质进一步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明城区建设迈上新台阶,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生态环境和城区面貌显著提升。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城区环境品质不断提高,市容环境持续优化,绿色生态空间进一步拓展,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城区发展与人的发展更加协调,城市精细化品质化管理和智慧城区建设水平持续提高,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全面凸显。

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显著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高水平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和前瞻性、综合化、系统化的立体风险防控体系基本构建,高标准治理全面形成。

2022年重点工作

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其他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

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巩固高质量发展良好态势

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咬定目标、以进促稳,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抢抓机遇,为“双城”“双中心”城市建设贡献河西之为,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填格赋能。

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立足“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聚焦总部、金融、设计、数字、科创等领域,加强与头部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社会机构对接合作,吸引优质项目落户。树立“带土移植”的新疏解理念,围绕企业需求和成长规律,大力营造“类北京”发展环境,着力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黄金承载地。引进优质京冀企业100家以上。

持续强化多业支撑。坚持优势产业做强,新兴产业做大,传统产业做优,培育特色创新链产业链。推进“泛友谊路小白楼金融圈”提质升级三年行动,引进金融机构20家以上,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元大关,积极争取数字人民币试点、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发挥“北方设计联盟”作用,完善设计产业生态系统,设计产业营业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提升小白楼航运服务聚集区量级,新增航运企业60家以上。培育壮大人力资源、专业咨询、检验检测、健康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新增规上限上企业200家以上。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围绕打造北方具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总部经济聚集区目标,健全完善扶持政策,吸引跨国公司、大型央企和民营强企设立总部、区域总部或职能型总部。推进中交京津冀区域总部等3个总部基地加快建设,推动南水北调东线第二总部项目尽快落地,再引进2家总部型企业。

加快壮大数字经济。制定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进一步提高“河西区数字经济主题园”综合服务能力,释放网信大厦、网科大厦品牌溢出效应,推进新八大里地区楼宇招商。借助世界智能大会平台,加强展示交流和宣传推介,吸引优质项目洽谈签约。聚焦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文创等数字经济细分产业,培育引进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源发型数字经济企业。

积极培育平台经济。依托京东云等头部企业,大力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电商供应链和专精特供应链,促进供给升级和消费升级。依托MCN产业园,大力发展直播电商,打造“直播网红打卡基地”。推动中交智运公司加强行业大数据建设,打造高质量网络货运平台,助力畅通国内大循环。

做优做强楼宇经济。实施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着力构建“产业聚集、特色鲜明、配套齐全、贡献突出”的楼宇经济体系。服务保障平安泰达国际金融中心等8个在建商务楼宇加快建设,引导重点商务楼宇业态优化升级,向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楼宇内新增注册企业2000家以上,新增年留区税收超千万元楼宇1座。

加快释放消费潜力。积极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要板块,推进文化中心标志区高质量发展,聚焦文化、紧扣消费,依托大剧院、万象城等载体,引进更多国际消费品牌,大力发展首店经济、首发经济,活跃夜间经济,加快构建文化牵引、文娱商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实施多元消费培育行动和消费品牌培育计划,举办哪吒体育嘉年华、海河国际消费季,促进消费能级提升。引导大型商业综合体适应消费需求新变化,以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向特色化、品质化发展。推动中海环宇城、云乐汇斜杠广场数字文创产业园、天津数字融合出版产业园加快建设,天津青旅津河文体中心开业运营。

二、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创新,持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以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新成效增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促进生产要素活力迸发,创新潜能加快释放,财富源泉充分涌流。

积极打造营商环境创新区。坚持“河西就是品牌,人人都是环境”,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以一流、精准、高效、暖心的服务呵护企业成长。深化承诺审批、容缺受理、证照分离等改革举措,基于市“政务一网通”平台打造河西政务服务“旗舰店”,完善服务重点企业(项目)“大联席、小机制”。强化事前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有效衔接,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互联网+监管”等机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应用,让失信者处处受限,守信者一路绿灯。

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打造创新生态,厚植创新土壤,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发展的引领力、支撑力。加快提升科技企业创新能级,做好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和瞪羚企业评价入库工作,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65家以上。深化与天津大学合作,推进新八大里区块链主题园区建设,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入推进质量强区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促进发明专利数量和质量有效提升。落实“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升级版,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发挥天津市电子信息与大数据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作用,推进人才链、产业链、项目链、技术链、资本链深度融合,凝聚协同创新强大合力。

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健全接链、促需、护企常态化机制,宣传好兑现好各项惠企政策,支持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深入挖掘和培育发展“专精特新”种子企业,引导民营企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创新化发展。完善企业上市培育储备机制,推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加快转型升级、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新增市场主体1万家以上,其中民营企业4500家以上。

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打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战,做强做优国有资本,促进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好3个国资运营平台战略性重组“后半篇”文章,强化主营业务,提高运营水平。出清10家低效、空壳、僵尸企业。实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所属国有企业脱钩和集中统一监管。加快“智慧国资”平台各模块应用,提升国资监管能力,有效防控企业债务风险。

不断提升开发开放水平。推进陈塘科技商务区开发建设提速提效,坚持“产业+地产”思路,有序推进成熟地块出让,推动渤海无线电厂老厂房活化利用,聚焦总部经济、设计产业、科技创新,开展靶向招商引企,打造产业发展高地。坚持大招商招大商,积极参加津洽会等大型活动,广泛开展外埠招商推介。加强委托招商、中介招商、以商引商,不断扩大招商“朋友圈”。完成国内招商引资实际到位额124亿元。聚焦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建设,打造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三、着力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持续打造精明增长的宜居城区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加快构建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城市建设管理体系,让河西更加文明宜居、精致精美。

深化文明城区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管行业就要管文明”,实施文明城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造一批富有河西特色的文明品牌。建设区级志愿服务平台,以志愿服务助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推进“爱心联盟·奉献社会”全民公益行动。深化市民文明好习惯养成行动,着力培育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

提升城区载体功能。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以工匠精神推进重点区域规划建设。完成陈塘科技商务区城市设计提升和控规调整。配合市级部门启动海河柳林区域开发建设。积极推进棚改地块土地出让。建设项目实现开工397万平方米、竣工90万平方米。实施友华路、鄱阳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稳妥有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启动条件成熟地块城市更新项目。改造33公里供热老旧管网。完成地铁房屋征收任务,服务推动在建地铁项目加快建设。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达标覆盖率增至32%以上。大力推动中央绿轴建设。加快推进区人防指挥所建设。

抓实城区精细管理。以精品理念、绣花功夫打磨城区品质,打造全市精细化城市管理先行区。持续推进城市管理“一网通管”系统建设,建成区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达到5个、垃圾分类箱房达到171个,有力推进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完善违法建设治理长效机制,对新增违法建设“零容忍”。养护维修道路7.3万平方米,疏通排水管道270公里,修缮补建14条道路和文玥北里排水设施。新建改造11座公厕。加强对解放南路以东等新建地区配套设施接收管理。规范道路停车秩序,利用零散地块开辟停车泊位,挖掘盘活地下停车场(库)资源,缓解群众停车难问题。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推动重点企业减碳降耗,试点建设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建成“双碳”主题公园,创建52个绿色社区。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和夏季臭氧防控专项行动,降尘量达到年度考核目标,PM2.5平均浓度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持续向好。实时监控重点入河排口水质,雨污分流改造52个小区、3条道路。完成2个污染地块修复治理。完善“跨界河湖长”和“河湖长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常态化推进河湖“清四乱”,实现河湖长制从“有名有责”到“有能有效”。落实落细林长制,确保一树一园有人管、管得好,新建补建部分道路、新交接地块绿化22万平方米,见缝插绿打造“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

四、扎实推进民生保障工程,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高质量实施20项民心工程和人大代表票决民生实事项目,让广大河西群众底气更足、笑脸更多、幸福指数更高。

夯实民生保障基础。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新增就业1.9万人,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大力推行全民参保计划。深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完善“救助+服务”工作模式,拓宽社会参与救助渠道,打造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深入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创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建成区级未成年人临时监护站。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创建14个街级、27个社区级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站。拓展“四方共建”品牌效应,营造双拥浓厚氛围。

改善群众居住条件。落实住房保障政策,做好住房保障租赁补贴审核发放。坚持多措并举,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加快推进龙翰三、四期和微山路以东定向安置经济适用房项目建设。完成4个小区、29万平方米旧楼区提升改造和部分小区二次供水改造。发挥区物业服务管理中心作用,全面提升物业服务水平,加强企业产失管小区管理,争创“天津市旧楼区长效管理示范区”。建设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对郁江道菜市场等10家菜市场进行智慧化提升改造,推动生鲜超市、品牌便利店等便民商业设施进社区,进一步丰富社区业态,为群众生活提供便利。

丰富养老服务供给。统筹推进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项目试点和全市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完善居家养老“15分钟服务圈”,优化医疗、康养、家庭养老床位“三床联动”工作机制,推动专业护理服务、医疗服务向家庭延伸。深化居家养老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推广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产品应用,提高智慧化养老服务水平。为全区60周岁以上户籍老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为60周岁以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入户医疗护理服务,参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老年人达到8万人。实现“福一把”项目全覆盖,在条件成熟的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5部。高标准建成300张养老床位的区级国办养老院。

五、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持续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完善布局、共享资源、提高品质上下功夫,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河西广大群众。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双十精品”思政创新工程,构建“五育融合”特色品牌。持续深化“双减”工作,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建成2所小学、3所幼儿园,新增学位3420个。推进北师大天津附小建设,提升改造闽侯路小学(徽州道4号校区)、科大附小。深化具有河西特色的学区化、集团化、合作化办学机制,建立天津四中、河西二幼办学集团。以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层次应用。启动优秀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和名校长培养,打造首善教育人才梯队。

全面发展健康事业。始终绷紧疫情防控之弦,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保持热备状态,聚焦外防关口、人员管控、群防群控、应急处置等方面,织密筑牢疫情防控网,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区疾控中心新址投入使用。全面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推进社区医院创建。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4%以上,重点人群项目服务满意率达80%以上。河西区中医医院新院建成开诊,开设中医特色专科诊疗科室,为群众提供优质中医诊疗服务。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大特色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增强河西医院等二级医院内生发展动力。加快推动区域医联体建设,将公共卫生机构纳入医联体,探索医防融合新模式。持续推进全国健康促进区创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高标准迎接国家卫生区复审。

统筹发展文体事业。巩固扩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成果,举办西岸艺术节、西岸读书节系列活动,持续扩大西岸文化品牌影响力和带动力。以“文化365·快乐在河西”为主题,开展线上线下文化惠民活动1000场,惠及群众30万人次。加强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以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为契机,深化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示范街建设,继续开发文化旅游线路和项目,满足群众多层次文旅消费需求。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大场地设施供给,提升改造北师大天津附中运动场馆,新建更新10个社区体育园、健身园,建设2块排球场地。推进河西区体育中心建设。深化体教融合,创建市级排球特色学校。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在十五届市运会上争创佳绩。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持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

立足河西之“特”、河西之“责”,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全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大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确保社会安定有序、群众安居乐业。

提高城区安全保障能力。像敬畏生命一样,敬畏城市安全。持续开展危化品、消防、道路运输、城市建设、危险废物、仓储物流、特种设备等领域安全整治。启动尖山消防救援站建设。扩大消防物联网覆盖范围,系统提升城市抗御火灾能力。推动电动车集中充换电设施和电动车禁入电梯系统建设。持续排查私改燃气管道违法行为,对液化石油气罐实行全链条监管,切实降低隐患风险。加强应急指挥体系、避难场所、救援力量建设,投保应急救助和保障综合保险,不断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保障能力。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实施“阳光食品工程”,完成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任务。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深化“无黑”城区建设,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非法集资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提升智能化安防水平,建成369个智慧平安社区,实现全域覆盖。推进以“河西大姐”为代表的平安志愿者队伍建设,巩固全民参与、共治共享的平安建设格局。扎实开展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维护辖区安全稳定,做好重要节点、重大活动维稳安保,坚决筑牢首都政治“护城河”。

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完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深化“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完善“一中心四平台”建设,打造“全科网格”升级版。完善基层协商议事机制,深化“一居一品”“小巷管家”建设,加强“全科”社工队伍建设,引导居民有序参与社区治理。健全区、街、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常态化提供公共法律服务。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大力化解信访积案。完善数据资源体系,推进智慧城市应用建设,提升智慧城市综合服务水平。

七、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持续提高政府履职能力

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彻到政府自身建设各方面,坚持忠诚为政、依法行政、实干勤政、高效施政、从严治政,进一步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更好为人民服务。

一以贯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区委工作要求,确保政府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一以贯之推进法治建设。深入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坚持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权履责。严格落实《河西区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确保所有重大行政决策合法合规。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进行政复议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建立行政复议咨询委员会,提升行政复议公信力。加强和规范行政应诉工作,确保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100%。深化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全过程政务公开,进一步加强政策解读,回应群众关切。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悉心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

一以贯之深化作风建设。把狠抓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加强政府绩效管理,强化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督查督办,大力弘扬案无积卷、事不过夜,马上就办、办就办好优良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不担当不作为,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开展、高标准落实。坚持过紧日子,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实现预算管理一体化,严控政府债务规模,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刚性项目支出,优先安排“三保”支出,精打细算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点点滴滴体现节约意识,确保每一笔财政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一以贯之狠抓廉政建设。深入推进清廉政府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加强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拧紧“安全阀”、筑牢“防火墙”。加强审计监督,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反腐,深化运用“以案三促”,加强廉政警示教育,筑牢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坚实防线。

新的一年,我们要继续升级加力,全方位助力甘肃省“两县一区”推进乡村振兴。要更好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宗教和侨务政策,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进外事、对台、红十字等工作再上新水平。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重任,实干铸就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激情、更加务实的作风,解放思想、奋发拼搏、埋头苦干、锐意进取,为建设首善之区、打造品质城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不懈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主要名词解释

1.“一核两轴三中心多点支撑”:“一核”即泛友谊路小白楼金融圈;“两轴”即海河城市发展轴(西岸生活休闲带)和城市绿道(城市生态景观带);“三中心”即陈塘科技商务区、新八大里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区、新梅江品质融合区;“多点支撑”即强化南昌路、人民公园周边、大沽南路、南楼、天津湾、佟楼、气象台路、天塔、紫金山路、体院旧址、九华山路、枫林路、泗水道等商业微中心建设,畅通主体功能区之间循环和衔接。

2.“两谷两园两区”:2021年8月19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印发《天津市加快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提出建设“两谷两园两区”,即中国信创谷、北方声谷、河西区数字经济主题园、武清区大数据主题园,将河西区定为全市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为进一步发掘数字经济产业内在潜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提供了新的宝贵机遇。

3.“五减”“四办”:即我市“一制三化”改革中的重点任务,“五减”即减事项、减材料、减环节、减证照、减时限;“四办”即马上办、就近办、网上办、一次办。

4.“大联席、小机制”:河西区创新提出的服务全区重点企业(项目)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即在一个联席会议制度下(“大联席”),精准综合形成10余个关注企业发展问题的具体工作机制(“小机制”),包括经济运行月调度、“储备池”培养、重点纳税企业调度、融资动态跟踪、重点项目联动、招商引资联动、扶持政策精准对接、精准行业统计分类、异地企业回迁、信息共享等。

5.“两创三复评”:“两创”即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三复评”即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卫生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复评。

6.“三微”:河西区于2018年起探索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主要做法,围绕居民房屋、社区环境、公共设施、物业服务、特色项目等五大类问题开展微修复微提升微改造工程,该做法在多年实践中不断完善,旨在实现社区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品质化,不断提升街道社区空间品质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7.“六个百分之百”:扬尘控制措施,即施工工地周边100%围挡、物料堆放100%覆盖、出入车辆100%冲洗、施工现场地面100%硬化、拆迁工地100%湿法作业、渣土车辆100%密闭运输。

8.“133工程”:2019年8月,河西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正式启动;2019年9月,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河西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方案》,在工作目标中明确提出实施居家养老“133工程”,即构建一个平台体系,建成全区统一、互联互通的养老服务平台;突出三项服务,构建涵盖配餐、医疗、家政等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实现三个融合,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相融合、现场服务与入户服务相融合、管理功能与服务功能相融合,推动居家养老服务更加充分、均衡、便捷、优质。随着两年来的不懈探索和实践,河西区在既定目标基础上不断深化完善,2021年3月,区“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将“133工程”中的“1”,提升为一套机制顺畅、载体完善、服务优良、政策集成、全民参与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9.“三维防护”:主要服务于河西区70周岁以上且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独居困难和残疾老人,突出人防技防相结合,以呼叫中心电话呼叫、“一键通”应急外呼和烟感报警为基础,“一帮一”志愿者结对帮扶探访为补充,社区网格员入户走访为兜底,建立电话访、探访、走访相结合的全天候立体化“三维防护”保障机制,坚决防止冲击社会道德底线事件发生。

10.“两大三小”足球场:即两个11人制标准足球场、三个7人制足球场。

11.MCN产业园:MCN(Multi-Channel Network)是一种新的网红经济运作模式,打造MCN产业园就是大力发展直播电商,推动内容制造、视频技术、直播场景等“一站式”MCN机构建设,吸引和聚集国内优质直播电商平台、直播机构、直播电商经纪公司、直播电商服务机构入驻。

12.“双十精品”思政创新工程:即评选“十堂精品思政创新课”和“十个精品思政主题教育活动”,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3.“五育融合”特色品牌:即“崇德向善”德育品牌、“敏学创新”智育品牌、“活力阳光”体育品牌、“尚美博雅”美育品牌和“勤巧克俭”劳动教育品牌。

14.“一中心四平台”:“一中心”即区网格化管理中心;“四平台”即“津治通”一体化社会治理信息化平台、“12345”等为民服务平台、绩效考核管理平台和“四失五类”服务关爱平台。

来源:天津市河西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